探索具有天府特色的发展模式 打造优质教育的“新区样本” 成都天府新区第四小学“和·美”特色育人纪实

成都日报 2020-07-16 01:49 大字

校本劳动课程读本

国际交流活动

教师日常教研

漆艺特色课程

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校长陈刚与学生在一起

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多校划片”、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项目……今年,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以下简称“天府新区”)的多项教育改革举措正在有序推行,改革魄力足、亮点多、力度大,让这片改革热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今年五月,天府新区率先打破“唯户籍、唯社保、唯划片”的招生方式,推行“多校划片”,将选择权真正交给家长,以此“倒逼”学校变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今年六月,天府新区再次“放大招”,将通过全面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作为全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近年来天府新区紧紧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现代教育治理示范高地,创建教育生态样板区,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借鉴范例。从宏观层面上看,天府新区教育的飞跃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构筑起教育的“鼎兴之路”,从微观上说,是一批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区教育人的“同频共振”,将教育热忱挥洒在这片“改革试验田”上。

或许正是这样的改革魄力,天府新区涌现出一大批“新优质”学校。其中,一所建校仅四年的学校呈现出的飞跃发展尤为引人瞩目。四年时间,它从一所新学校成长为具有辐射引领的区域课程“领航学校”,从育人模式、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典型案例与样本。它的成长既有基于育人模式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也有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由此带动的教育质量品质跃升,还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指向……

它,就是近来备受关注、炙手可热的“和美学校”——成都天府新区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天府四小”)。

和美教育的“新区实践”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

天府四小的校园虽新,但其办学理念却并不“新”,这要从学校的办学背景说起。2016年,天府新区引进金牛区石笋街小学这一优质教育品牌,建成了一所高规格、高起点、高品质的窗口学校,由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派驻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指导办学。天府四小校长陈刚就曾任石笋街小学副校长。

天府四小从建校起就融入了改革创新的“基因”。学校是天府新区首批实行“两自一包”管理机制的学校,灵活多元的管理机制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释放了校长办学治校的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科研教学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让学校迅速发展成为“区域样本”,是天府四小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石笋街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引领下,天府四小传承了石笋街小学“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教育理念,践行“石笋五大和美”教育实践,着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炎黄子孙、未来公民。然而,天府四小并不是石笋街小学的简单“复制版”,它既有办学理念的传承,更有课程体系的创新。这里面蕴藏着校长陈刚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智慧。对于一个历经多岗位锻炼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实干型”校长来说,他既能“俯下身”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与个性,又能前瞻性地看到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公民”。

他所主张的学生“个性化”并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在既定规则下的“差异化发展”。他认为“和·美”的教育内涵在于,学校在智慧变革中迎接未来、看到“人”。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潜力无限,他提倡孩子自主发展、活而有常,他主张开发多元课程,为孩子的差异发展提供更多元选择和广阔平台。

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他的主导下,天府四小的教育发展蓝图徐徐展开: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石笋街小学的课程构架,通过“生活+学科+技术”融合发展,将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链接,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信息化素养提升相结合,打造天府四小独有的和美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天府四小以开放的心态、共享的理念,通过共建协同发展的课程联盟,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引领示范,为学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聚焦核心素养的育人指向

推进“和·美”课程3.0版“校本化”

要解读一所学校的课程内涵,从统领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育人指向中可见一斑。“和·美”的核心内涵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和”是“美”的基础,“美”是“和”的个体化,天府四小的“和·美”课程体系是对“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提倡孩子自主发展”这一新课改背景下育人理念的回应。

源于石笋,“新”于石笋。天府四小依据自身的校情与学情,围绕“身健、人和、品正、学博、 创新”核心素养的育人指向,构建起“和·美”课程3.0版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学校将国家基础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品格与交往”“思维与创造”“艺术与人文”五大领域的“和”必修课程;“美”选修课程指向学生的“个性化”,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互助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式偏好、不同的成长速度”的发展需求。

随着课程体系的落地实施,天府四小不断深入挖掘“和·美”内涵,推进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依托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实施与学科评价的改革探索,学校开发出《我会刷牙》《快乐的小动物》《买水果》《玩转拼音》等整合课程,同时以“四小闯关季”为载体,通过“游园闯关”等形式构建起以“鼓励与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

此外,紧扣“核心素养”视角,学校还研发出序列化的生活技能课程系列读本。通过“生活教育课程”“一日常规课程”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目前,学校已形成《我会系鞋带》《折衣小达人》《垃圾分类我能行》《收纳小专家》《独当一“面”》五个“生活技能课程”读本的编写、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今年疫情期间,学校还及时开发出《防疫小达人》校本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天府四小教师团队呈现出的课程领导力及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学校飞速发展中的显著特征。借着改革创新的“东风”,学校将机构设置进行改革,设有课程建设中心,并将课程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唤起教师对于课程领导力的觉醒。同时,学校还组建起核心教师团队,通过教师混合式研修的模式,助推青年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培训工程,推进教师团队建设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全面素养。

探索科研兴校的“办学良方”

“和雅之师”引领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今年五月,天府四小校园里多了一块沉甸甸的奖牌——“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这对于一所仅开办四年的新学校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据了解,从2017年至今,学校近100名教师在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计获得317个奖项。截至这学期,教师们参加各级各类赛课的人次达到116余次,并在省、市各类赛课中拿下了多个一等奖:张雯琪、何燕妮、邓薇为三位老师的课例被评为全国优质典型课例;李戈老师拿下全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展评一等奖;曾玲老师摘得市科学教学大赛一等奖;音乐教师何韵笛、语文教师钟玉杰在教学大比武的课例先后获得市一等奖,最后成功入选省优秀课例。英语教师张健获得市说课比赛第一名,音乐教师陈思如在市教师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

不仅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表现突出,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们的表现也分外出彩,2019年学校共获得市级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小课题成果奖,今年学校又成功立项2项省级课题、8项区级小课题;基于扎实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们在市级论文评比中屡屡斩获佳绩,全成都市论文评选一等奖的比率只有2.5%,而三年来学校共有13人次荣获一等奖,这说明教师们教学研究成果的含金量非常高。

赛课献课、课题研究、论文成果……天府四小这支青年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各个方面做到“全面开花”。事实上,这所年轻的学校有着同样年轻的教师,充满着活力,不仅自身学历过硬,而且综合素养非常优秀。在建校初期,“年轻教师多、骨干力量相对薄弱”曾是学校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四年后,学校不仅成功破解了这个难题,教师们还迅速成长为省、市名优骨干,有何秘诀?

自建校起,学校一直将“科研兴校”作为发展路径,尊重每位教师的个体发展,精心为教师“量体裁衣”,挖掘其教科研潜能。学校将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作为教师发展的几大抓手,坚持“常规教研”“专题教研”“混合式教研”三元一体教研活动,将“研究思维”作为教师的“成长力量”;以“和·美”课程为载体,通过“专题教研”探索路径,培养教师“问题即课题”的钻研精神;通过建立混合式培训等师培制度,让每位教师都能“精准定位”,聚焦自身发展,促进专业成长。

随着对教研的深入探索,学校从最初的传统教研逐渐形成混合式研修的“智慧教研”模式,并形成了一定的区域辐射引领。基于学校的市级课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的实践研究》,“互联网+”理念开始渗透在课堂、听评课、沙龙、研讨等方方面面,教师们对“教与学”的方式有更为成熟的思考和实践。结合“未来学校”的发展定位,学校还引进了AI智能教学平台,将混合教研与课堂进行有效结合,为教师创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今年,学校的语文备课组、数学组和科学组教研活动等在全区做了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五月,学校的混合式研修成果展示会吸引了全国近万名教师的观看;学校还依托“天府新区首批课程建设领航学校”成立了四大工作坊,由四小教师牵头,与盟员学校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从一所新学校到课程建设领航学校,从向专家“借智”到向区域“献智”,天府四小的教师成长速度之快、区域教育辐射引领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学校构建的“强化课题科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发展路径是对“立德树人”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最好印证,彰显出“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初心。

书写劳动教育的新时代诠释

打造和美学子的“和谐乐园”

六月的天府四小,校园里到处蔓延着丰收的气息。“四小果园”里,一颗颗果树上挂满“盛夏的果实”,学生们在校园里辛勤地劳作着,领略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带来的喜悦。

对于生活在“公园城市”的新时代少年来说,天府四小也是一座典型的“公园校园”。学校的校园有着功能鲜明的分区设计,设有“校园绿道”“四小菜园”“四小果园”“四小花园”及“四小乐园”。学校采用班级负责制,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主人”,学生们要负责每个园区的“经营管理”,每当“蔬菜绿了”“杏子熟了”“梨子黄了”……都能看到师生们在校园里劳动的身影。

这种“接地气”的劳动教育,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相处,正是这所学校“和·美”教育的独特之处,和谐平等的校园氛围让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校园绿道”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无边界的探究与尝试;“四小菜园”里,教师与学生同收获共成长;在“四小乐园”,师生相互陪伴共同启迪……

在天府四小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和谐的。教师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注重教师言传身教,通过营造和谐的教育学习氛围,用独特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智能的启迪、情感的丰富、人格的熏陶,让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在天府四小校园里,学校用心打造的“钢琴角”“阅读空间”及文化墙等也体现着校园的“和谐之美”。学校从物质到精神、从环境到行动、从硬件到软件都渗透着“和·美”教育的个性与特色,这种浸润式学习也是“和·美”教育最好的书写方式。

这是“和·美”校园的切实体现,也是“和谐校园”的新时代诠释:立足培养“身健、人和、品正、学博、创新”的“和美学子”,天府四小将校园打造成一座“和谐乐园”,让师生在“和·美”的校园文化中追求修养丰富、气质优雅的成长,为自己幸福人生奠基。

谢函颖/文

新闻推荐

暑期打卡 这些遛娃宝地不容错过

暑期玩乐正当时,在本报推出的“我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互动活动中,昨日又有不少网友为我们推荐了新的暑期打卡地。除了热门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