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晶星:舞动中国故事

成都日报 2020-06-29 02:53 大字

舞剧《长风啸》剧照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剧照

舞剧《打金枝》剧照

在舞蹈诗《大国芬芳》中饰演李白

舞剧《家》剧照

舞蹈作品《冬之梅》剧照

吴亦铮 摄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在中宣部公布的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名单中,四川省歌舞剧院首席演员索晶星入选其中。

连续四届斩获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的索晶星,曾受国家文化部派遣,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访朝演出,还先后赴吉尔吉斯斯坦、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演出,将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带出国门,带向世界。

5年,不长不短,包容的成都开启了兰州90后索晶星崭新的艺术人生。

嘉宾

索晶星,甘肃兰州人,2015年来成都工作生活。四川省歌舞剧院首席演员,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连续四届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获四川省文华表演奖,其编创及表演作品多次荣获省级舞蹈大赛一等奖。领衔主演舞剧、舞蹈诗《断桥》《丝路花雨》《家》《大凉山的回响》《打金枝》《茶马古道》《大国芬芳》《物华天府》等,舞蹈作品有《门神》《佛印》《金刚》《银塑》《永远的诺苏》等。

对话

11岁小胖子走上舞蹈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与舞蹈结缘是怎样一个契机?

索晶星(以下简称索):完全是个意外。我出生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家里从来没有过让男孩去学习舞蹈的想法,我11岁前也没有接触过舞蹈,而且我当时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子。11岁那年,甘肃省歌舞剧院《丝路花雨》剧组招收第一届“团带班”,姨妈带着我妹妹去考试,我当时正好没事,就陪着妹妹去了,结果妹妹落选,我却入选了。我入选也是比较勉强的,因为胖嘛,考官对我的体型不满意。姨妈对考官说,“男生胖一点也挺好的,可以底座做托举。”考官综合考虑了一番,同意了。就这样,我就从11岁开始学舞蹈了。

记:家人认同这次“意外”吗?

索:最开始父母是不认可的,他们无法接受男生去学舞蹈。姨妈和他们做了很多次沟通,慢慢地他们转变了观念。不光是我父母,我自己开始也不想学跳舞,一方面因为胖,练习跳舞负担很重,很难受;另一方面,日复一日拉筋、开胯、踢腿、旋转、下叉等基本功练习,让我很痛苦,开始那几年无数次想放弃。

记:为何后来坚持下来了呢?

索:首先该感谢我姨妈,作为戏曲工作者,她是正儿八经的行内人,对基本功练习的辛苦了如指掌,她无数次与我沟通、劝慰。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当时每上完一堂素质课,练完基本功,大家都会抱着哭得稀里哗啦,但是一边哭一边又互相加油打气。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影响,这条路我是走不下去的。

到了15岁我就比较适应了,用行话说就是“开窍”了。一方面是适应,另一方面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舞台生活。开始都会怯场,后来真的就喜欢在台上展现自己。渐渐地从喜欢到热爱,舞蹈成了我的事业,我的梦想。

记:咋个又放弃工作选择到北京深造的呢?

索:北京舞蹈学院是亚洲舞蹈最高学府,是每一个舞蹈人的梦想,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个梦想。

2006年我被甘肃省歌舞剧院选进《丝路花雨》剧组,是剧院的重点培养对象。当时我是有事业编制的职工,舞台上也不断有角色,工资收入在全团也是最高的,我非常满意这种生活、工作状态。

2008年《丝路花雨》新版上演,有三位男主角,除我以外,另外两位男主角都是从北京舞蹈学院请来的,他们的功底和表演能力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看到一山还有一山高。当时我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让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

为了达成这个梦想,我真的是拼了命下苦功。那时白天承担着繁重的排练和演出任务,到晚上10点半才能够休息,这时我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复习文化课,直到凌晨两三点……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幸运的是,2011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招收28名学生,男生招16人,我的专业考试考入了第一榜,文化课也顺利通过,就这样,梦想成真。

“门神”摘“荷花”

记:在北京舞蹈学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索:之前我中专毕业进入《丝路花雨》剧组,演出任务虽然很重,但生活还是很安逸的,对未来也没有太多规划。在北京舞蹈学院,接触亚洲最顶级的老师和各有所长的同学,有着更广阔的演出平台和生活视野,回过头来看以前的生活,是随波逐流的。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为一名好的舞蹈演员、一名好的舞台编导、一名优秀的中国古典舞传承人。有了目标,就更有目的地去汲取相关知识和经验。四年的学习,我提升的不光是舞蹈水平,同样宝贵的还有编导能力和教学能力。

记:这是你从舞者向着舞蹈家转型的过程。

索:成为舞蹈家应该说是每一位舞者的梦想,但这个过程是漫长且需要大量积累的。舞者和舞蹈家的区别是巨大的。作为一名舞者,在舞台上,你只需要给观众带来美感、带来快乐就可以了。而舞蹈家在美和快乐之外,还需要表达和诉说,需要展现舞蹈的力量,最后能够留下些什么。

记:在舞蹈表演之外,你对编舞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索:编舞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领域,也是兴趣所在,因此我在大学里就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编舞的学习和探索。现在虽然演出任务重,但对编舞我依然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有机会就赏析、学习优秀作品,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流行的舞蹈元素进行积累。虽然现在还谈不上有很大的成就,但它是我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记: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大学的时候就编出了《门神》。

索:编舞不是一个程式化的东西,它是灵感迸发、阅历沉淀、文化积累的综合,相对舞蹈表演来说,它是另一种语言的表达,《门神》也是如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逢春节都要在家门上张贴门神,以此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中国古典舞中展现男子阳刚之美的双人舞题材很少,而尉迟恭、秦叔宝凭借着驱妖降魔传说,成为绝佳的双人舞题材。我在老师和搭档帮助下编出《门神》,展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部舞剧后来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第九届荷花奖的银奖。那年,金奖是空缺的。

记:大学时就获得了荷花奖,你可谓年少成名。

索:这让我更有信心,也越来越“贪心”。因为有了比较高的起点,它无时无刻不在鞭策我向着更高处进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进入了自己喜爱的职业道路,实现了学业经历上的梦想,遇到了给我带来宝贵财富的老师同学,遇到了能展现自己的舞剧作品《家》,还有,来到我喜欢的城市——成都,在舞蹈事业上寻求更高的突破。

在成都五年,每天“跑起来”

记:你怎样与成都结缘的?

索:首先,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舞蹈大省,我一直对四川的优秀舞蹈作品有所耳闻,心有向往。四川近年来优秀的舞蹈家层出不穷,这样重视文化、重视舞蹈的地方,对舞蹈演员极具吸引力。其次,我一直喜欢成都,对一个兰州人来说,地缘上也与成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第三,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又是现代的、潮流的、国际化的大都市,为舞蹈家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平台。第四,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缘,当时四川省歌舞剧院改革,首次对外公开招收首席演员。作为中国老牌的歌舞剧院,这里能够提供的平台不逊于北上广深,同时对我未来的发展也给出了完善的规划。一系列条件叠加,让我对在成都发展充满了信心,于是我就成了四川省歌舞剧院的首席演员,开始了新的舞蹈生涯。

记:《家》也是你来成都的原因之一?

索:是的。四川省歌舞剧院编排的舞剧《家》,是在全新的舞台上做出新的艺术诠释,能够参演这样优秀的作品,本来就是不容错过的宝贵财富。成都成了我艺术生涯的新起点。凭借着在《家》里的演出,我又获得第十届荷花奖。之后的《银塑》收获了第十一届荷花奖,《永远的诺苏》获第十二届荷花奖。这一系列的成绩,离不开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培养和平台。

记:在成都生活的这几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索:来成都之前,身边的人常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认为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容易让人消磨意志,丧失前行的动力。我到成都后的第一反应,“这是句假话!”现在的四川早已不是以前那些印象,成都有着浓厚的市井气、烟火气和人气,同时又非常现代化,成都的工作生活节奏、城市经济发展,一点不逊色于北上广深。从2015年来成都,这几年我基本没有停过,始终处于演出创作和自我磨炼当中,每天的状态都是“跑起来”,为了让自己适应这里的节奏,也为了让自己不掉队。

这几年成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交通更加便捷,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昌盛,环境更加美丽……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份包容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清晰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善,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而排挤你,也不因身份地位的差距而有巨大隔阂,这样的包容让我开心、平静。

在成都,大街小巷都是灵感

记:成都生活对你的艺术灵感有着怎样的影响?

索: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民风民俗就有太多的故事,更不要提灿烂的三国文化和唐宋繁华了。这些对舞蹈创作来说,都是题材和灵感来源。我最近非常关注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历史传承中能够找到值得诉说的东西。我今年29岁了,距离35岁还有几年,还能跳几年。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也许我能够在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新的方向。

记:成都正在积极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这对你们舞蹈人来说,是机遇,也有责任。

索:我是跳中国古典舞的,对我来说,如何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舞蹈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与重担。当然,除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下同样有许多值得挖掘和弘扬的正能量,比如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逆行者”,比如奋不顾身扑灭凉山大火的消防人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正能量,都能够通过舞蹈来表达。这些,都是成都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得天独厚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四川省歌舞剧院和四川省舞协对近年涌现出的这些事迹高度关注,也在积极将它们艺术化、舞台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剧本,不久后就将正式上演,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记:此次入选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对你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索: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标尺,让我对未来事业的发展更有信心,对前行的道路更有目标,而且有了更充足的前行动力。

手记

2020年6月15日 成都

巴金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家》,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以高家大少爷觉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成都的封建大家庭里的故事。委曲求全的觉新、追求进步的觉慧、聪明倔强的鸣凤、温柔大方的瑞珏……众多人物爱恨交织、命运起伏的故事通过话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在舞台上、银幕上深入人心。日前,四川省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家》,再为其增加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此次,觉新的饰演者索晶星从90余场演出中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随着表演经验越来越丰富、人物理解越来越深刻,索晶星将觉新那种懦弱且不失担当、勇敢却顾虑重重的矛盾性格呈现得入木三分,很容易让观众将他本人与觉新这个角色产生高度代入感,以为他在生活中也该如此。

采访中,面前这位年轻的舞蹈演员却表现出了与舞台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他穿着灰色T恤衫,浅黄五分裤,显得休闲又随意,长相英俊阳光,身材颀长挺拔,谈吐清晰自信,声音浑厚洪亮……让人不自觉地忘记觉新——他不是觉新,他只是将觉新演绎得太好了。

索晶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在编舞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大学时他曾与同学们一起创作了优美的双人舞《门神》,将老百姓熟悉的两位历史人物尉迟恭和秦琼赋予了新的艺术内涵。借着《门神》,他在大学毕业前就成功斩获第九届荷花奖“银奖”。再后来,他来到成都,又接连斩获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荷花奖。

年少成名的索晶星非常享受舞台生活,舞蹈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但同时,他也一直充满着对时间的紧迫感。他坦言,对舞蹈演员来说,35岁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转型,今年他29岁了,非常珍惜舞台上的每分每秒,对每一次演出、每一个角色都会拼尽全力,因为舞台不仅是他展现自我、体验不同人生的地方,更令他肩负着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责任。

时间对于索晶星来说是那样的宝贵,不断鞭策着他在舞台上精益求精,突破自我。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现代农业专场云对接活动30日举行上百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精准对接

借助先进技术,如何最大化实现蔬菜保鲜?口感好、营养高的“天府肉羊”,采用了什么样的创新养殖技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吗……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