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到原研药566.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背后的创新韧性

成都日报 2020-06-11 01:18 大字

睿乐达生产的机器人

先导药物的研发人员正在进行DNA编码化合物分子的筛选

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被迫延期数月。大会虽然迟到,但科技创新的力量在这个极不寻常的春天从未缺席。疫情发生之初,检测试剂、在线问诊等新产品、新平台快速上线,帮助城市科学精准防控保供;复工复产之时,无人工厂、健康代码等新场景、新应用破茧而出,帮助企业打通阻隔赋能重生;常态化防控之际,线上经济、云端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普及,帮助社会加快恢复生机活力。成都,也因此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如果说城市的每一次发展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那么科技创新无疑在这次疫情“黑天鹅”来临时为产业变革按下了“加速键”。数据显示,成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66.8亿元,同比增长11.5%。同时,高技术制造业逆势而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

创新,就是将本没有的路,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将它踏成一条新路,让未来充满更多可能性。而创新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如何为企业配置最优质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这座城市的主政者已有更远的考量。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产业功能区里的科技创新,看优质资源要素的“流动”如何激活科技企业这“有源之水”。

探访

亮相即获订单

“成都造”防疫机器人赴湖北上岗

全息投影、消毒喷雾、红外测温……6月3日举行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现场,一款型号为RS-18的5G人脸识别大数据全息机器人首次亮相,与此同时,研发生产该机器人的企业——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乐达”)也接到了客户订单,短短5天之后,这台机器人就已经告别成都,“启程”赶赴湖北宜昌“正式上岗”,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发制造中国本土化的服务机器人是睿乐达一直以来的目标和战略。记者见到该公司CEO张睿的时候,他正忙着组装第二台RS-18 5G人脸识别大数据全息机器人,据他介绍,这款机器人采用的算法是由公司自主研发而成,机身超过85%的零件也都由国内的供应商提供,目前是全球体型最大、集成度最高的服务机器人,能够在公共空间进行消杀、信息传播、媒体播放、人脸识别、集中快速测温。

才亮相没几天产品就卖出去,如果这样的速度对张睿来说是一次“意外”收获,那么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的提出,再一次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当前,成都正在立足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通过5项重点任务14项推进策略,分三步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作为其中的“一核”,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通过5年时间的发展已经为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上下游供应链、多元素的应用场景、雄厚的政策支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这些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不仅让尖端产品有了“试验场”,也让技术创新有了“新动能”。

张睿表示,依托于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机器人的升级换代速度正在提升,未来或许将打造出从技术到配件再到软件全部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

构建创新生态圈

产业功能区走出西南首家科创板企业

6月8日,成都先导宣布与新药研发和开发公司——德国生物技术公司Evotec SE达成新药研发合作,以期针对Evotec SE关注的抗感染药物领域的靶点发现全新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

新药研发,是成都先导的主要战略之一。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的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成都先导扎根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着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潜心研究与创造,专注于原创新药的早期链段研发,成为从产业功能区走出来的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企业。

如今,成都先导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包含了超过4000亿种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是当前已对外公布的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实体库之一,并通过自主创新研究已开发出10余个处于临床前不同阶段的新药项目,针对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研发的一类新药成功推进至临床一期。

在成都,像成都先导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会定期迎来政府部门的服务人员,一旦企业遇到交通、人才、技术等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成都都会梳理现有产业支持政策,补充强化相关政策措施,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用力、协同发力,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秀企业倾斜,切实为提升产业能级“铺路”。

给足资源要素,是成都围绕创新探索出的关键路径。为此,成都率先提出了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正是基于建立起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承载平台。换言之,这是在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更映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

不仅仅是成都先导。今年以来,迈克生物研发出西南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瀚辰光翼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苑东生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获批上市……这些企业,都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成都先导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进认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就是成都产业功能区打造的一个代表,这里有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不仅有具备药品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还有诸多下游应用场景,形成了完善的链条与生态。“不出成都就能造新药”,于李进而言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其他生物医药企业选择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深耕的原因之一。

按照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主攻方向,构建起“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动能

■三年来,产业功能区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

■2019年,成都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总数突破4100家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1%

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五

在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前,采用灯泡照明的构想,已有半个世纪之久。1879年初,英国物理学家斯旺发明了碳丝电灯泡,比爱迪生的研发成果早了数月。然而,斯旺与爱迪生的最大区别在于,斯旺发明了一项技术,而爱迪生将其技术推进为一个产品、一个产业。

这,就是技术与市场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就是在科技创新之链上,胸怀创新之志的创业家们,需要去走的关键之步。

创新,离不开企业。技术是“源”,市场是“水”,没有企业要素的“流动”,有源之水也难以持续激活。

2019年暑期档,一部被称为“国漫之光”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这部“成都造”动画电影,创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新纪录。《哪吒》背后的成都,是一个创业群体的不服输,是一座城市的不认命。

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三年来,产业功能区引进重大项目411个、总投资6785.11亿元,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20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40名、顶尖团队14个……激活数字背后的动力,就是企业的创新活力。

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主体体现了企业创新的活力。2019年,成都全市市场主体突破250万户,增长25%,日均新设企业880户,增长12.8%;成都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总数突破4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9300亿元,同比增长11%。

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彰显了城市创新竞争力。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专利授权达5.0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4.22万件。探索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进一步为成都培育新动能。

为创新企业配置最优质的资源要素,成都已成为创新高地。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省级城市为评价单元的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显示,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五。

逐浪,大势已来。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持续提升发展的位势能级。在上周召开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发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提出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首购首用,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当龙头。

把握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驱动创新这一“第一驱动力”,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更加沉稳且笃定。

本报记者 曹凘源 宋妍妍 吴怡霏

摄影 李冬 张青青

新闻推荐

豹探、鹰眼、万花镜 蒋蓝和《黄虎张献忠》面面观

□海夫(成都)《黄虎张献忠》自序(节选)一天,我梦到了明末时节的成都。张献忠像书生掏出毛笔那样,缓缓把宝刀拔出,刀刃与皮鞘藕断...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