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面”的客户给她做下去的信心
服装设计工作室一度歇业,但在无意间找到新的出路——
识别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川报观察中小微信息服务平台,有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6月8日,预约了好几天后,记者见到了朱春玉。这位服装设计工作室的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抱歉,现在我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订单也多起来了,太忙了。”朱春玉感叹,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冷清,才知道忙碌的状态有多可贵。
做了20多年裁缝,16年前,朱春玉在成都市中心的小巷里开了兰多服装设计工作室。没有显眼的店招,也没有过多的宣传,靠手艺和服务,凭着一双手、一把剪刀,她裁出生活的一片天地。
疫情发生后,朱春玉迫于成本压力一度关店歇业,但又在无意间找到新的出路。
【发展策】
树信心
靠质量和信誉留住客户,从接他们的订单中重拾信心。
探新路
拥抱互联网,转做线上,把服装设计当成事业做下去。
□本报记者 寇敏芳
复工近两个月生意冷清
按照正常的节奏,一开春,朱春玉的生意将迎来旺季。3月的成都平原,天气稍稍转暖,油菜花、梨花、樱花竞相开放。“爱美的人,赏花的人,怎么能不穿一件新衣服呢?”
受疫情影响歇业的朱春玉打算3月复工。跑完复工所需的防疫手续后,3月16日,工作室开门迎客,一位老客户专门来给她捧场,定做了一件新款春装。
朱春玉回忆道,复工后的近两个月,大街上行人稀少,门店无人光顾。她尝试联系老客户,对方告诉她,过年做的衣服都还没穿过,天天待在家里,根本没有穿新衣服的机会。
日复一日的冷清让朱春玉有些坐不住了。虽然工作室不大,但也有7个员工,加上店租等开销,每个月的固定成本在7万-8万元。“我那段时间特别焦虑,晚上睡不着。”朱春玉说,以前也有生意不好的时候,但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化解,比如可以挑性价比更高的布料降低成本,或者看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但这一次她完全没有头绪,不知往哪里使劲。
关店后接连收到老客户订单
坚持到了4月底,朱春玉决定放弃。一是因为开店成本太高,二是自己已失去信心,她甚至觉得没有办法再设计出让自己和顾客满意的衣服。
从4月底开始,朱春玉就不再接单。5月4日,她正式关门,在铺子上贴了歇业的告示,并且向店家退了租。7名员工只留下剪裁工和缝纫工2人,打算做完手头上剩下的一批订单就彻底退出。
朱春玉本来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店铺是她的招牌,加工室在双栅子街一幢居民楼里。加工室是三居室的套间,三台缝纫机摆在外间,一张画版和裁剪用的大桌子在里间,剩下的空间几乎都被布料填满。以前,她在店里负责接待顾客做设计,师傅们在加工室剪裁加工。
停业的第二天,朱春玉接到一位老客户的电话。“她听说我不做了,特别惊讶,不停地劝我。”朱春玉说,这位客户在她这里做衣服已经有七八年了,从一开始做自己的衣服,到现在做全家人的亲子装。客户对她说,“想让朱朱做的衣服陪着女儿长大。”
这句话打动了朱春玉,已经决定不接单的她破例接单,再给这位客户做几套亲子装。越来越多的老客户发现工作室停业了,也都十分惋惜,希望朱春玉最后再帮他们做几件衣服。老客户的订单让朱春玉不忍拒绝,硬着头皮接下一单又一单。
依托互联网向电商转型
真正停业之后,订单反而多起来了。衣服的质量和工作室的信誉为朱春玉留住了客户,前前后后她又接了30多单,甚至比往年同期还要多些,这让她一点点重拾信心。
每天,她一大早就扎进加工室,工作到天色渐黑才回家。由于人员精减了,不仅要设计,朱春玉还要画版、沟通联络、协调生产……除了剪裁和缝纫之外,所有的环节她都要亲力亲为。
缝纫机在耳边嗡嗡作响,微信提示音此起彼伏,朱春玉放弃了关店的想法,打算依托互联网,放弃门店,转做线上。“即使跟客户不见面,我们通过网络实时沟通,也可以做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如今,朱春玉已经坚定信心,要把服装设计当成事业做下去。
挺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朱春玉开始向电商转型,但仍然有很多待解的难题。“朋友圈的宣传推广主要针对老客户,如何吸引新客户我还没有很好的思路。”朱春玉说,以前门店就是一个招牌,可以吸引一些路人的目光,但线上营销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朱春玉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推广,但目前效果还不明显。
“做电商也是一种技能,需要专业人才。”朱春玉说,目前自己的精力不足以支撑网店的经营,她希望能找到专业的机构或人才一起合作,借智借力把线上店经营下去。
新闻推荐
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成功举办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成都两手抓
12家知名投融资机构参与线上互动2020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云路演”活动于6月8日下午在成都成功举行。6家成都本土数...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