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首次揭秘“森林与水的关系” 大面积的人工植被可能降低流域产水量,植被建设要以天然更新为主

农村大众报 2020-06-05 13:47 大字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中国林科院院长、森林生态学首席专家刘世荣日前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以岷江上游森林植被为样本,提出土壤让森林成为真正的“绿色水库”。这是记者4日从中国林科院了解到的。业内人士认为,这项研究将为未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实施科学绿化提供有效借鉴。

据刘世荣介绍,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成都平原乃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刘世荣团队以岷江上游森林植被为样本,历经20多年的长期观测、集中攻关,明确森林对水资源的调节是经历林冠层和林内灌草层截持、林地枯枝落叶层和苔藓层拦蓄,以及森林土壤层含蓄这样一个综合过程实现的,90%以上取决于森林长期演替形成的复杂土壤结构。

刘世荣说,虽然树种对水分的利用规律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森林类型涵养水源的作用大小不一。经过对岷江上游流域径流的科学评估显示,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岷江上游的水生态安全做出了明显贡献,但大面积的人工植被覆盖可能加重区域生态用水从而降低流域产水量,且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的人工纯林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生态系统健康问题凸显。因此,他认为,在岷江上游地区的植被保护与建设中,应首先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林植被,包括原始暗针叶林、天然灌丛、草地和高山草甸等。植被建设要以天然更新和自然生态恢复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水土条件好的小范围局地区域可以实施人工造林。

新闻推荐

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成都锦江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项目通过验收消费质量报讯(杨婕妤记者郭剑夫)昨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四川...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