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布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 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可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成都商报 2020-06-04 02:54 大字

制图 李开红

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实施产业生态圈补链强链专项行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财政科技投入3年内翻一番……昨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现场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提升科技创新环境、激励人才创新等多方面给出18条政策措施,推动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政策措施》中提到,科研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专职、兼职开展创新活动,并取得合法报酬;可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

解决“薄弱缺”环节

实施产业生态圈补链强链专项行动

《政策措施》首条即提出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按照“一核四区”空间布局,推动科学城与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联动发展,辐射带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政策措施》提出,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梳理分析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薄弱缺”环节,实施补链强链专项行动计划。《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建设集成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供应链保障等功能性综合服务平台,按照平台项目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补助。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支持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推进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提出规划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现代数字城市底座等新兴基础设施,促进“算力+算法+数据+应用”服务共享共用,在新经济、电子信息、文博文创等领域打造业态鲜明、功能突出的产业功能区。

为创新企业配置最优的资源要素,《政策措施》提出聚焦打造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中心城区和东进区域的产业功能区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1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科创空间。构建“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队伍+创新创业载体+创新服务平台+科创基金”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激发高校创新能力

支持川大、电子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政策措施》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和城市物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5G引领的双千兆宽带城市,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城区、产业功能区、重点景区5G网络基本覆盖,推动实现全域规模应用。

激发高校创新能力,《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按照“一事一议”给予综合支持。同时,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需求,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来蓉创设特色学院,按“一事一议”给予综合支持。此外,《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大学在蓉创办专业学院培训基地,在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国际合作高层次办学集聚区,引进世界级大学共建特色学院和研究生院等。

鼓励企业创办研发机构,《政策措施》提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对符合要求的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并在科研人员科技项目申报资助等方面享受科研事业单位同等待遇。

此外,《政策措施》还提出支持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或牵头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对承担“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项目的企业,根据股权融资、市场订单、营收规模等绩效目标分阶段给予项目成本15%、最高200万元资助。

赋予更大自主权

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可到企业兼职

真金白银的支持还体现在“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对获得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认定的产品,分别给予生产企业、应用企业最高300万元补助。此外,《政策措施》还提出鼓励风险投资与企业合作,创业投资企业引进其域外(省外、境外)已投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落地成都,给予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2%、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为激励人才创新,《政策措施》提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由项目牵头单位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备案。

此外,科研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专职、兼职开展创新活动,并取得合法报酬;可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

《政策措施》还对大学生在蓉创新创业给出鼓励支持,提出鼓励海内外优秀大学生和青年人才来蓉实习见习,为其购买商业保险,留蓉工作的给予5000元/人的奖励。支持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给予毕业两年内的见习人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补助。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高端视角

川大校长李言荣:

建设科学城 要有“大科学装置”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如何建设?四川大学又将如何融入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对此,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李言荣认为,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一方面要提高当前经济活动当中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进行科技创新,让创新来驱动发展、引领发展。

“科学城的建设,我们觉得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在李言荣看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需要有承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措施和体现西部与区域特色的大科学装置。“也就是要有科研‘杀手锏’”,他表示,这能够促进成渝地区科创中心的科研创新与地方产业紧密融合,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必须要围绕成都的5+5+1产业体系布局。而这需要成都进一步“盘活存量”,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来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电子科大校长曾勇:

越来越多毕业生 愿意留蓉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现场,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成都。在他看来,这缘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技术是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技术领域,是其他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曾勇表示,电子科大一直用校地合作方式,实现高校和区域的双高速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共建一流产业功能区和构建创新生态圈,接下来,电子科大将和成都共同打造电子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源头,共建前沿科学中心以发挥创新“策源地”功能,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助力成都建设国家科学中心。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打造1万个人才流量大咖

“今天在会上了解到,成都针对科技创新将出台大量支撑政策,这让我很兴奋。”6月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下文简称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吕岚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抓住政策红利,吕岚春向记者透露,未来研究院将打造“百千万人才计划”。具体来讲,研究院希望未来5年内,引进100个创新创业团队,并在天府新区打造1万个人才流量大咖。吕岚春介绍,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3月,定位为清华大学与四川合作的窗口平台,致力于学校的原创成果和产业转化,是入驻成都兴隆湖最早的创新研究机构之一。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引入4大领域、32个创新团队,成功孵化13家创新企业。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华为高级副总裁:

站在“云端” 城市才有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从抗疫到复工复产,数字技术力量凸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认为,“新基建”里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数字技术设施,而其中最重要的“金三角”就是5G、云和AI。

“站在‘云’上的城市,才有高质量发展,”在张顺茂看来,站在“云端”城市发展质量才会高,“云”是城市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先导平台,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支撑,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集约化数字服务的基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黑土地。例如智慧城市在环保、安防等场景让城市装上了24小时的“眼睛”,哪里乱堆垃圾、哪里偷排污水、哪里出现火灾、哪里非法入境,都能“揪出来”。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上交所副总经理阙波:

科学城+科创板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落地

成都企业如何进入科创板享受政策红利?如何利用科创板资源优势推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介绍,科创板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分别诞生于市场需求和政策布局,二者的定位都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熟落地。

阙波介绍,科创板和成都从去年就有交流合作。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西部基地在成都金融麦田的正式揭牌,川内“硬科技”企业有了更成熟完善的融资服务和研究咨询平台。

在此基础上,随着科创板制度的改革升级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双方的合作即将迈上新的台阶。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实习记者 王培哲

新闻推荐

心理医生支招 辅导作业如何“母慈子孝”

不久前,一段父亲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父亲面对女儿的关于长度单位的作业,发出了来自灵魂深处的无奈呐喊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