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审慎 柔性 一座城市的温度与韧性
□本报评论员
在很多地方,都曾上演过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猫鼠游戏”,惯常的情境是——你来了,我走开;你走了,我出来。
但在如今的成都,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却打破了以往的刻板印象。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大型商场能够占道促销,没有大声呵斥,更不会“剑拔弩张”,执法人员甚至还会主动向沿路的商家解释相关政策。
从“刚性规则”到“柔性执法”,一刚一柔,一字之变,却准确切中市民和企业、商家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成都通过在平衡疫情防控与城市管理中给予商家最大限度的生产经营空间,打通了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
今年4月,成都把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行柔性执法的实施意见》,规范推行柔性执法。在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基础上,明确了对100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的具体情形。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困难企业的正常运转得到了保障,创业者有了“容错”与“腾挪”的空间,良好公平的法治环境,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贴心的政策服务,也让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得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在当前的“六稳”“六保”语境下,“保市场主体”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直接相关。让企业生存下来,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才能真正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而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多依靠的,还是一心为民的情怀和改革创新的办法。
从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到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从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到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聚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持续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向市场要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和动力,更坚定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是否有感受、能受益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尺。
正是因为各项改革政策有底气、接地气、出实效,受到疫情冲击的成都才迅速回暖,伴随着活力释放,信心提振,成都成为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的城市之一。
允许占道经营两个月,成都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在“全程网上办”“掌上办”,实行“容缺受理”等各项具体举措下,截至3月初,成都就已新增1600余户内外资企业,18000余户个体工商户。
今年一季度,成都GDP同比仅下跌3.0%,下行幅度低于全国-6.8%的水平,这其中,各类市场主体的集体复苏,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中流砥柱作用。
包容,意味着“放开”;创新,寓意着“放活”。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包容”与“创新”的基因,也在新时代孕育出一座城市新的气质。对于当下的成都来说,“放开放活”已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主线,无论“允许临时占道经营”还是“首错免罚”,无论“为灵活从业人员‘兜底’”还是“包容审慎的执法理念”,都在创造宽松市场环境的同时保障着民生,更持续增强着城市抗御风险的韧性。
包容、审慎、柔性,彰显的不仅是成都一贯的城市温度,其投射的,更是一座城市以主动姿态适应新环境、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实践。
新闻推荐
五禽戏锻炼让病友们活跃起来在杨人的印象里,支援武汉的57天无疑是艰苦卓绝的,但在她记忆中,反而记不清太多忙碌、困难与...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