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孵化快餐项目,未来或有更多子品牌面市
记者 | 张钦
编辑 | 昝慧昉
海底捞并不甘心于仅扮演一个火锅龙头企业的角色。
继2019年年底在北京酒仙桥开出面馆“十八汆”后,这个以做火锅起家的上市公司又孵化出了一个新的快餐品牌——“捞派有面儿”,第一家店开在成都金牛区肖家港。
按大众点评显示,“十八汆”和“捞派有面儿”的客单价分别为23元和8元,两家快餐店都采用了自助点餐机点餐的模式。因为跟海底捞有关,不少食客慕名前往。
“捞派有面儿”首店面积近200平方米,设有62个餐位,60秒出一份面,共12个SKU,价格最低的特色凉面售价仅2.99元。据消费者反映,店内只有4位服务员,服务态度跟海底捞一脉相承。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表示,面馆是员工自己提报的创业项目,外界有些过度解读,“这只是一些优秀的店经理自己在尝试和探索而已。公司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能力进军这个市场。”但她拒绝透露这些海底捞内部创业项目将如何孵化。
天眼查信息显示,“十八汆”和“捞派有面儿”在基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实际控股人均为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新派(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食材供应商同为蜀海、数字化服务商都是用友餐饮云。
这两家面馆也并非海底捞初次涉足面馆这个行当。
2019年,海底捞就在郑州、西安分别开出了同样走“好吃不贵”路线的“佰麸私房面”和“新秦派面馆”,它们也都为新派(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所有。
综合来看,海底捞做面馆,走的是“低价策略+区域特点单品”的小而美路线。
再放大到整个快餐领域,在更早的2012年,海底捞还曾大张旗鼓地推出过连锁冒菜快餐厅“U鼎”。该品牌隶属于优鼎优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后者除经营“U鼎”外,还投资了数家从事快餐业务的初创企业。根据大众点评显示的最新信息,U鼎已撤出上海、深圳、扬州,目前在北京、西安、武汉和南京共有27家门店。
方智是一位长期关注海底捞的消费行业分析师,他对界面新闻分析称,海底捞现阶段的问题是增长遇到瓶颈,同店增长放缓、整体增长主要靠开新店带动。海底捞做冒菜、面馆都是想提高翻台率,做客单低但走量的业务,“今明年消费整体分级的趋势肯定是延续的,这两年对大众消费而言重点是走量。”
实际上,海底捞的财报数据也反映出“开店”这个增长引擎有些动力不足。2019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全年同店销售增长率从6.2%下滑至1.6%,该数据在海底捞主要拓店的一、二线城市分别为-0.2%和-1.9%;与此同时,海底捞一线城市翻桌率从5.1下滑到了4.7,在二线城市则从5.3下滑至4.9。经历了2018年262家、2019年302家后的快速拓展后,海底捞的开店速度正在放缓。
而开设副线,可能也是海底捞投资者所乐见的。
“一般消费品牌都会靠开副线来继续拉增长,蒙牛伊利也有类似动作,安慕希、金典都算是伊利在主营品牌以外的副牌尝试。”在方智看来,投资者也希望公司做出一个副线,来证明管理层有能力把自己的业务扩展到类似品类。“海底捞主业发展很好,但单一品牌风险大,对于投资者而言,相比较原单一品牌本身业务增长10%,投资者更愿意看到公司另开拓一小品牌,只占总营收的10%,但每年有100%的增长,这样也能把总体收入往上拉10%。”
此外,海底捞盯上快餐,也多少透露出这家火锅龙头对市占率见顶的担忧。
海底捞的长期个人投资者李望告诉界面新闻,餐饮行业空间大、但行业高度分散,因客户口味、偏好不同,龙头市占率很难提升、有一定天花板。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重后台,轻前台,希望尽量提高固定资本的协同。这与海底捞面馆服务员人数少、自动化程度高不谋而合。
海底捞之前做的冒菜、现在做的面都是围绕海底捞以前的“火锅产线+中央厨房”在布局。冒菜的调料跟火锅类似,可依靠现有的火锅产品线生产,而食材可以依靠中央厨房集中采购,这样可以降低成本。面条的制做难度不高,也可沿用原来的设备。但面和冒菜都属于小店很多的商业模式,“如果要体现重后台的成本优势,一定要多开店,不然用物流车配送1-2家店成本未必低于周边的夫妻店”。李望说。
他还推测,从目前开出来的面馆sku和门店模式相似看,海底捞可能会有内部pk机制,比如让两个团队做类似的生意。
照目前已开出四个不同品牌面馆的孵化趋势,未来海底捞可能会在更多不同区域尝试孵化新的子品牌。
(应受访者要求,方智、李望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中国之声5月26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两会期间表示,当前,大飞机C919的研制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