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诸葛何责?

桂林日报 2020-05-25 10:47 大字

□蒙祥吉

魏延谋反被杀是个冤案已得到认定,《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原(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陈寿讲得很明白,魏延没有谋反,否则方向跑偏了。既然魏延是被冤枉的,就该有人对此负责。于是有种说法,将魏延的死的责任指向诸葛亮,张作耀先生在其著作《刘备传》中说,“这件事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张先生认为,魏延因与诸葛亮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导致不被信任,诸葛亮死前安排自己的亲信、丞相府长史(秘书长)杨仪主持退军事宜而不用当时处于最高军事地位的魏延,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造成了魏延冤案。

应该说魏延的死与诸葛亮多多少少有些关系,毕竟魏延死于蜀军在执行诸葛亮的部署中。不过,如果要说诸葛亮的本意就是信杨疑魏,甚至保杨除魏,我觉得可以商榷,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诸葛亮认为自己的逝世对蜀军的损失还不够大,还得搭一员大将吗?

为了把道理讲清楚,先来了解一下故事梗概。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在北伐军中病危,秘密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安排自己身故后的撤军节度,具体部署为“令延断后,姜维次之”。做了这番安排后诸葛亮就去世了。诸葛死后,杨仪派费祎去找魏延,摸他的态度。魏延听了反对撤军,并特别强调不愿做杨仪的断后。接着魏延又与费祎做了一番部署,要费祎与他联名下发部队。费祎骗魏延说:“我当回去为你向杨仪解释解释,他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你的命令。”费祎出了营门,上马就跑。后来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等的动作,发现他们正按诸葛亮的部署,带着部队撤还。魏延大怒,抢在杨仪前面南撤,而且所过的栈道全烧了。杨仪看这情形只好重新伐木修路搭桥。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各向成都的朝廷参对方叛逆,一天之中,紧急文书交替到达。后主刘禅郁闷了,便问董允、蒋琬。董允和蒋琬担保杨仪不反,既然杨仪不反,那魏延就值得怀疑。在一个叫南谷口的地方,魏延占领后派兵逆击杨仪。杨仪令何平前御,何平骂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魏延的部队一听,觉得魏延错了,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儿子数人逃往汉中,后被马岱所杀。

诸葛亮的安排有什么问题呢?结合张作耀先生等的观点,大约有三:一是密议没有魏延参与,对魏延不信任。二是行动部署让魏延不爽,导致矛盾激化造成恶果。三是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安排完军事行动后还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似乎暗示诸葛亮一开始就有必要时抛弃魏延的打算。

我们先不一一讨论以上观点,而是分析分析诸葛亮的行军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不愿断后,做个假设,换个人试试。杨仪可以吗?费祎说了,杨仪“稀更军事”,在主帅新亡、强敌在后的时刻,让一个不懂军事的人殿后,合适吗?常理分析,如果这样安排,这人一定不是诸葛亮而是猪葛亮。姜维断后,魏延次之,可以吗?就能力来说,姜维是能胜任的,何况敌军就算过了姜维这关,还有魏延呢。诸葛亮曾赞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并打算重点培养他。从建兴六年降蜀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几年间姜维应得以足够历练,当个后卫还是可以的。问题是,姜维是诸葛亮的护军,也就是警卫部队首长,是应该让姜维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去断后呢,还是让姜维此时抛下诸葛亮的遗体去给大部队断后?

如前所述,杨仪做不了断后,姜维分身乏术,在这个三人组合里,只能让魏延断后。况且,魏延骁勇善战,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一批名将去世后,他是蜀军威望仅次于诸葛亮的大将,由他断后,不更能稳定军心吗?因此,不从阴谋论的角度讲,诸葛亮的安排并没有什么不妥。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魏延与杨仪不睦,而且怨气很深,比如一次争论中,魏延曾拔刀指向杨仪让他“泣涕横集”;而魏延被杀后,人头送到杨仪那里,杨仪则扔到地上还狠踹三脚。不过二人各有才干,《三国志·杨仪传》讲,“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为了隔开二人,大家在一起议事时,费祎常坐到他们中间,当和事佬。按照平时他们的座位,可以得到这样的排列:杨仪(或魏延)—费祎—魏延(或杨仪)。再回头看看诸葛亮的安排,“令延断后,姜维次之”,那杨仪的位置不是到姜维的前面了吗?这便可以得出蜀军行军的大体序列:杨仪—姜维—魏延。这个序列,与魏延、杨仪平时的座次模式何其相似!此间,是否依然体现着诸葛亮对二人“不忍有所偏废”?

将二者联系后,我得的结论是:诸葛亮的这次军事部署,乃至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军事部署是经过考虑的,也是当时最佳、最合理的方案,并不存在专门给魏延下套的意图。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正如何平冲魏延的部队说的“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他恐怕也没有想到,其尸骨未寒,杨仪与魏延就都失控了。

至于为什么在议事的时候没有通知魏延,我认可诸葛亮存在他与魏延在军事战术方面有分歧的顾虑。此时的诸葛亮油尽灯枯,召杨仪等与其说议事,不如说安排后事。而此时如果魏延在场再提反对意见,他恐怕已没有气力弹压对方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诸葛亮生前压制过魏延的冒险行为,但依然重用魏延,这一点张作耀先生也是认可的,因此我认为诸葛亮对魏延没有要命的不信任。那么“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又是什么意思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吧。诸葛治蜀以刑法严峻著称,容不得手下想从命就从命、想不从就不从,他知道其生时可以压魏延,但面对死后可能不听话的魏延,则无可奈何了。但,直到死,魏延没有忤逆,诸葛亮也没有滥杀,不存在其为特定继任者扫除障碍的情况。

其实,魏延的死绝对不只是他与诸葛亮的责任,一方面,当魏延与杨仪相互告状的时候,费祎没有及时向朝廷说明情况,而董允、蒋琬也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两人进而厮杀的时候,姜维同样没有作为,没有起到居中调停的作用,不能不说,他们都失职了。

新闻推荐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助力实体书店

疫情的重创之下,实体书店面临营业困境。除了传统金融服务,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实体书店呢?中信银行成都分行与言几又的业务...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