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江路(三)武汉“新闻集结号”

内江日报 2020-05-16 07:30 大字

1938年,范长江(左)、陈同生(中)、胡兰畦(右)在汉口研究组建国际新闻社事宜。

“青记”陈列馆中的“新闻集结号”中青记代表人物群雕。

武汉“青记”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原址。

◇段瑞明文/图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后,根据当时战事,大家纷纷撤离上海,分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有的奔赴内地,有的去了香港,亦有人滞留于上海。“青记”刚成立时就面临上海失守,当时全国重要报纸如《大公报》《申报》等都纷纷迁到了汉口,大家意识到武汉即将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上海的“青记”成立大会上就通过决议,授权范长江到武汉组织建立武汉分会,并以此为基地行使总会职权。

1937年11月中旬,范长江来到武汉着手组建“青记”武汉分会,1938年1月,“青记”武汉分会成立,同上海“青记”成立联合办事处。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南京、太原等重要城市也相继沦陷,从前线归来和沦陷区来的各报记者纷纷集聚于武汉,“青记”利用此时机,发展了一大批记者入会,队伍不断壮大。

1938年3月15日,“青记”联合办事处决议,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更名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仍简称为“青记”,并决定于3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1938年3月30日下午,更名后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汉口青年会二楼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当时“青记”会员从上海成立时的24名发起人增加到六七十名。

此次大会上,选举范长江、傅于琛、陆诒、钟期森、朱明、徐迈进、夏衍、恽逸群等人为理事,推举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三人为常务理事。会址设在汉口华商街济世总里,后来迁至江汉路宁波里。“青记”也于1938年4月1日经国民党中宣部准予备案。至1938年底,短短一年时间,全国“青记”会员达600余人,逐渐成立了成都、重庆、西安、南昌等分会,当时的“青记”,已成为名副其实具有影响力的爱国救国新闻团体。

“青记”在武汉召开大会时的原址因战火而毁。为了展现当年“青记”在武汉的这段历史,在武汉最繁华的江岸区,建了一个记载“青记”在武汉时期光辉历程的史料馆。

笔者一行到武汉之前,通过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与“青记”武汉陈列馆方取得了联系,我们按照“青记”武汉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地址,来到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1号民俗街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历史陈列馆所在地。据说,这里是武汉的“黄金路段”,不亚于上海南京路的地理位置。

到了陈列馆楼下,路边有一块“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历史陈列馆”的指示牌。上四楼,看到中国记协原名誉主席邵华泽题写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历史陈列馆”馆名,行笔遒劲浑厚,结体谨严敦实。

进入展厅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堵大型的浮雕墙,浮雕墙的右上方有一排醒目的大字:“新闻集结号”,这几字高度概括了“青记”在武汉所发挥的作用。这排大字的下面有人物群雕,其中,范长江像英姿飒爽,“青记”会员们个个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群雕展现了以范长江为首的热血青年记者代表群体,他们铁肩担道义,心怀家国,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又一支“铁军”队伍,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记协党组书记胡孝汉在武汉青记历史陈列馆开馆时的发言中这样评价中国“青记”在武汉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国记协八十年的历史中,武汉‘青记’是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在中国新闻史上演绎了一出绚丽的‘芳华’。青记在武汉活动了八个月,但是贡献巨大,成果最丰富,影响最深远”。可见,“青记”在武汉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历史陈列馆展馆在布展形式上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新视角予以展示,以点、线、面的形式全景展现了“青记”的整个发展过程,以群贤毕至、战地记者、记者之家、薪火相传等章节,对“青记”在武汉组织了全国记者的一次大集会、召开全国记者的第一次大会,建立第一个“记者之家”、组成第一个“战地记者采访团”、出版第一本新闻专刊《新闻记者》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资料详实,尤其是整理出了“青记”千余名成员名单,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

整个展陈对“青记”会员不怕牺牲、追求真理的精神事迹进行挖掘,诠释了“青记”的青春热血,体现了“青记”的“爱国、担当、奉献”精神,“青记”在武汉所做出的贡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新闻推荐

这一切来之不易

成都市金沙小学五年级9班朱九锡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寒假后,我终于回到了学校,校门口的那个红外线测温仪通道...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