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面 评 论同源同根“成渝话”里辨乡音

华西都市报 2020-04-29 01:53 大字

封 面 评 论 □ 李晓亮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千百年的演化积淀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民俗风情,“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即便在川渝两地,虽外地人认为成都话、重庆话都是无差别的“四川话”,但在生长于斯的川渝人听来,还是很不同的。

上学时,现代汉语课老师在课上点各地同学示范,以发现方言发音区别。同学以川渝居多,但同一字词,从不同地方四川人重庆人嘴里说出来,却千差万别,“判若两字”。生平首次发现,原来感觉相差不大的“四川话”,在“平上去入、阴平阳平”等声调音标注解下,差异如此之巨。

“乡音无改鬓毛衰”。语言是身份标签,是文化密码,是刻入骨血的基因。哪怕曾因乡音与主流官话不符,而默默随大流改音入俗。但,其实方言背后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是改不掉的。

追根溯源,如做田野调查、学术研究,“成渝话”差别,也没两地人想象的那么大。这本是历史上数次大融合、大移民的结果。川渝山水相连,文化同源,最初官话成型,或都是因同一批同一地人,世代使用流传,自然演进。今人相见不相识,其实本是同源同根。在边鼻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合变化里,于“成渝话”中可辨乡音。

既有滴血认亲的“血亲”,就有辨音认祖的“音亲”。语音流变,有学术考据,也可有地缘和经济、社会乃至心理学意义上的探究。随着成渝一体化进程,双城辐射加强,语言文化方面社会同化,也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从十几年前开先河的《疯狂的石头》,再到近年口碑佳作《无名之辈》《受益人》等引爆全国,西南话、成渝话的独特文化魅力,随着此类高质量作品传播,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关注。川渝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也会飙升。就如神曲《中国话》所说,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它自然越来越国际化。

新闻推荐

“四个一批”“三个抓手”助力2.3万余家企业复工复产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蓉城四月,繁花似锦,在这座熟悉的城市,复工复产复市已驶入“快车道”。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进入成都楼宇经济发展样板区、新...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