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腊肉 为什么只爱家乡味?

华西都市报 2020-04-01 00:33 大字

为什么只爱家乡味? 腊肉拼盘。

二毛餐馆里的腊肉。

带有酉阳风味的香肠。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人物名片/

二毛,本名牟真理,上世纪60年代生于重庆酉阳。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家(文化部和中国烹协)、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1987年直至现在,先后在重庆、成都和北京创立文化餐饮品牌“川东老家”和“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国吃家》等美食著作。

这一期的菜谱是《湖南腊肉》,1965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湖南腊肉又名“三湘腊肉”,是把肉腌渍后又经熏制而成的一种腊肉,历史悠久,香气浓郁,具有特殊风味,是我国著名的特产食品。这本书是“中国特产食品丛书”中的一个专题。在上世纪60年代初,能够将当地的腊肉做成一本书,可见腊肉在中国饮食文化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腊味合蒸湖南名菜的代表

《湖南腊肉》中介绍,在湖南人们通常把“腊肉、干鱼、晒辣椒”誉 为 菜 谱 中 的“ 三魁”。湖南腊肉具有皮色金黄、脂肪似蜡、肌肉橙红等鲜美的外观,又有浓郁的熏香和咸淡适口的特殊风味。湖南腊肉之所以成为名产,主要取决于湖南当地良好的原料、适宜的加工季节以及精良的操作工艺。气温的把握、原料的选择、切条的大小、熏制的程度等等,都可以直接影响加工腊肉的质量。

腊肉的确是湖南名菜之一。在别的菜系中,腊味登上名菜榜的不多,但湖南更注重腊味菜式。比如湖南有一道名菜叫“腊味合蒸”,其中有腊鸡、腊鱼、腊肉,加上豆豉一起蒸。再比如冬笋炒腊肉、藜蒿炒腊肉、腊肉炖鳝片。尤其是腊肉炖鳝片,这个菜在别的地方没有看到,现在在湖南菜里也比较稀有了。

不同地方的腊肉,做法和吃法都不尽相同。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南的腊肉大同小异,但跟广东腊肉的差别就很大。这本书虽然是讲湖南腊肉,但其中的做法和四川、重庆差不多。湘西地区的腊肉别有风味,而重庆渝东南土家苗族片区,在历史上一直也是做腊肉有名的地方。

气候菌群决定了腊肉差异

在重庆的菜谱里有一道“回锅腊肉”,也要放豆豉和蒜苗。在我的老家重庆酉阳,腊肉也是做得非常好的。入冬以后,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腊肉,特别是冬至以后,是做腊肉的最好的季节。腊肉在历史上是为了储藏而发明的,杀猪以后,为了来年有肉吃,就将肉腌制熏炕。

我在北京已经开餐馆十五年了,这里卖的腊肉是我们团队到重庆酉阳制作。酉阳和湖南湘西、湖北、贵州交界,我们每年入冬到这里宰杀三十多头猪,用来制作腊肉和香肠,保证餐厅一年的使用。其中有很多秘制的配方,包括要使用上好的白酒,而且必须要是酱香型的酒。熏制要用到柏香枝、花生壳、瓜子壳、茶叶等材料。

店里的腊肉名气也越来越大,比北京许多餐厅的腊肉都好吃。我曾经也想过,用同样的配方,腊肉是否能在北京做?

到北京的第五年,我买了一些土猪,在北京郊区找了一个地方,用同样的方法试做,最终成品与老家腊肉天壤之别。我们分析了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酉阳的气候和菌群。这应验了我一直以来的观念——真正的美味在当地。一个地方的美食,包含了那里的食材、空气、土壤、微生物乃至人文。

刀板腊肉保持重庆酉阳风味

店里卖得最好的腊肉叫“刀板腊肉”,是将老家制作的腊肉煮熟,趁热在刀板上切成片直接上桌。因为过去切腊肉,面对油亮亮且肥瘦均匀的腊肉,总是忍不住“偷嘴”,感觉腊肉最好吃的时候就是热腾腾在刀板上切的时候,所以我们干脆就直接将腊肉放在刀板端上桌。

还有一个我的私房菜,选用半肥半瘦的腊肉,配料用豆干、青椒和豆豉,炒出来的腊肉别有风味。将腊肉切成小丁末,加姜蒜炒成臊子,再将蒜苗切丁放进去,吃面的时候放一点很好吃。

我曾经还发明过一道“酒肉和尚”,也是将煮熟的腊肉切成片,外面挂蛋糊,将其两面煎黄,再加上一点椒盐。为什么叫酒肉和尚呢?因为挂了糊后,包裹起掩盖了它是肉的面目。现在腊肉的吃法越来越多,腊肉切丁烧黄豆、腊肉炒青椒、腊肉炒折耳根等,都是现在常见的吃法。

新闻推荐

儿童健康的守护者

——西南儿童医院的抗“疫”故事在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北街的路边,如果你第一眼望过去,会看到一栋有着明亮色彩,屋顶风车...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