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矶石街有来头的石头
1914年,成都满城关帝庙,现在是支矶石街西口成都画院。
□冯晖 文/图
五块石街、天涯石街、石笋街,成都有不少街道与石头有关,支矶石街是其中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条。
在光绪五年(1879年)的地图上,支矶石街叫仁里二条胡同,这是典型北方旗人式的街道名称。街道西边的城墙下,有支矶石和关帝庙相邻。
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地图上的仁里二条胡同变身为君平街,西头的那块大石头还在,关帝庙却没了踪影。
壹
曾经改名君平街
在1933年的地图上,出现了“支矶石街”的名字,西边城墙下支矶石所在位置,扩展成了一个公园。
而在1948年的成都地图上,支矶公园被保安司令部和防空司令部取代,我仿佛闻到了隆隆战火的味道。
在这些地图上,“支矶石”都写成“支机石”。随岁月变化而变化的街道,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支矶石街西边,靠近同仁路的地方,成都画院门口有两株巨大的银杏树。冬日,一夜风过,满地金黄;夏天,闲坐画院小院,品茶观画;春天,街道南侧,一排高大的黄桷树下,工人们忙碌着给树干涂抹石灰浆,远看,如同一排巨人穿上统一的白色高筒靴。
支矶石,传说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一块石头,后陨落人间。按照1987年版《成都城坊古迹考》的观点,支矶石有可能是古蜀墓石,也有可能是支垫发炮石机的一块石头。不知什么原因,支矶石后来移入文化公园,换上一块以假乱真的石头站在街边花园里。
支矶石街为何曾经改名君平街,又从君平街改为支矶石街?
我在研究君平街时也遇到与此相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严君平主要的生活圈在支矶石街一带,因此满城里的仁里二条胡同先后改名为君平街和支矶石街。另一种观点却认为,严君平一直生活在满城外,大概在现在君平街往西的位置,在汉代就有严君平的住宅,支矶石也在那里。在修筑满城时,将支矶石移到满城内。
贰
“十三棵泡桐树”
支矶石街与旁边人头攒动的宽窄巷子大不一样。街道宁静安详,一副长者模样,是淡淡老成都街巷的味道。街面偶有路人经过,也多半是悠悠闲闲的老人和沿街叫卖的小贩。东头泡桐树小学和规模不大的室内农贸市场,是人最多的两个地方。
泡桐树小学的大门开在支矶石街上,这所成都著名的小学将泡桐树街的东端截断,形成一个S形的漂亮弯道,支矶石街和泡桐树街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看过电影《十三棵泡桐树》后,我很想知道泡桐树街在现实生活里的真实模样。从小学大门旁那条满是涂鸦的 S形小巷拐入,看到的是另一番与支矶石街截然不同的模样。一个接一个的小酒吧和小饭馆,小资风格的店招、暖暖的吊灯、淡蓝色餐桌、细颈陶瓶里金黄色的插花、老板手书的价目表,以及诚心招聘老板娘的广告,与电影里的完全两样。
喜欢这部电影,它展现的青春有不一样的风格、色彩和力度。青春,就像一把刀子,看似锋利,实则脆弱,伤害别人的同时毁掉自己。剧情在舒缓中展现叛逆,平静中充满爆发的力量,原著名为《刀子和刀子》,让人过目不忘的书名。这是本地著名作家何大草“残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受年轻读者喜爱的一部。
这里没有电影里的那所中学,也没有剧中人物见面的地点——第十三棵泡桐树。成都倒是有个泡桐树中学,在青羊区同怡横街,和泡桐树街没有半点关系。
没有支矶石的支矶石街和没有泡桐树的泡桐树街,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与回忆。把真正的支矶石放回原来的地方,让泡桐树街的每个春天都有白紫色的圆锥形花朵绽放吧,让街道实至名归,让更多的故事在街头发生,让更多的作家书写成都的街道。
新闻推荐
云赏桃花、打卡民宿,约逛古镇…… 龙泉驿文旅产业率先按下复产稳产快进键
南谷要做生活美学的践行者在龙泉山上的桃花秘境里远眺城市的轮廓龙泉山上的民宿不负好春光,成都人在民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