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省”着长 产量却翻番 桃立柱栽培技术,让桃树占地更小,每亩植株更多

成都日报 2020-03-20 02:23 大字

采用“桃立柱栽培技术”栽培的桃林

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这几日,龙泉驿区“梦里桃乡”水蜜桃农业园区内,一片绽放的桃林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市民纷纷来这里赏花、拍照,享受大好春光。

这并不是景区,也仅仅是龙泉山满山桃林中的一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原来,这片桃树跟我们在山上随处可见的桃林“长得”有些不同,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不仅漂亮,还代表了桃树轻简高产的最新技术。趁着花期,记者跟随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经作科科长、果蔬专家何斌,去看看这个新“网红”的神奇魅力。

稀奇

桃枝“立”着长高产还好看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龙泉驿区山泉镇大湾村,刚翻过一座山头,一片云霞般明艳的色彩扑面而来。定睛一看,这是正在盛放的桃园!

成都人桃花见得多了,但这片桃林却感觉不一样,看上去树更高、花更密,因此颜色也更浓烈。走近果树,区别更加明显——不同于其他桃树都有着长长的铺散开的枝条,这些桃树是立着长的!由于枝条不再散开,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也近了许多,花儿的分布更加立体,当然色彩就更饱和了。

“没见过吧,这是我们最新的‘桃立柱栽培技术’,不光是看上去不同,还有很多好处呢。”何斌告诉记者,以前龙泉山上的桃树多为农户分散种植,为了利于管理,都是枝条散开的,但那样占地比较大,每亩只能种50-60棵,产量不到2000公斤/亩,但用这种立柱方式培养的桃树,每亩地可以种220棵,去年这片示范基地产量已经达到3925公斤/亩,在传统种植基础上几乎翻了一倍!

这片桃林一共6亩,是成都农技推广总站的试验示范基地,已经示范培育了6年。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树有2米-2.5米高,比我们以往看到的桃树要高一些,由于枝条不长,树干比较粗壮,从上到下都开满了花,一眼望去高高低低非常立体,“可以想象一下,结果的时候,整棵树上都是硕果累累,很有丰收的感觉呢!”

在“梦里桃乡”水蜜桃农业园区,这种“立柱栽培”新模式得到了推广应用,新改建的优质水蜜桃果园从第3年开始就已进入盛花盛果期。“水蜜桃是成都优质水果产业的一张金字招牌,但是也面临着品种老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据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果技站站长余国清介绍,龙泉驿区水蜜桃种植历史悠久,但是30年以上的老果园就有1万亩,以前的优质品种如北京24号、皮球桃等树龄大多都在15年、20年以上,品种老化品质下降,价格也比较低。根据该区水蜜桃产业升级规划,整个龙泉山上的老化果园将逐渐改造,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品种更优、管理方式更现代、产业更高效的现代化水蜜桃果园,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建设和水蜜桃产业园标准化、高端化、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悉,2019年已在柏合镇和山泉镇建成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的现代桃产业基地2000亩,提升建设山泉镇水蜜桃基地3000亩。

高效

除草到运输 全程机械化

正说着话,一台除草机开进了果园。这片地的主人——当地农户张书本约好的机械手来了,不一会儿,6亩地的杂草便被刨了个干干净净。

“太高效了!现在我们都在山下住,上来管理果园耗工耗时也不方便,根本请不到人,现在需要管理的时候约个农机手就可以解决问题!”据张书本介绍,按照普通的管理方式,原来龙泉山上每亩桃园每年大约需要40个工,而这6亩果园几乎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每年只需要20个工就可完成所有田间管理。

什么?果树管理也可以全程机械化?看到记者不可思议的表情,何斌带记者走进果园,全方位参观了一下现代果园的管理方式。只见这些桃树一行一行栽得整整齐齐,一行内每棵树的间隔大约在1米,而每行之间大约有3米的距离,沿着这条宽阔平整的机耕道,农业机械就能顺利地开进去作业,一年下来每亩成本仅需要200元左右,比原来减少了2/3左右!

“我们的目的不光是高产,还要贴合成都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实际,让农业生产变得轻简高效,减少劳动力。”据何斌介绍,随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大部分农户都通过生态移民搬下了山,生产管理变得相对有些麻烦,针对山高路远、人少工贵的特点,这片示范基地在“轻简高效”上下功夫,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工,提高效率。

“你仔细看,树下还有玄机。”随着何斌的手看去,只见桃树根部覆盖着反光膜,“树变高了,立体了,我们要用技术弥补光照不足。通过反光膜提高光照利用率,有利于果实的着色,长出来的桃子就会白里透红,糖分也更高!”

反光膜下面还有一根细长的管道,“龙泉山的土质较为瘠薄,我们把每片果园进行了测土配方,有针对性地配好有机肥,然后用这套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肥料和水都会滴灌到每棵树根部,既节约人力,又大大提升了施肥效率。”

除了自动水肥系统,这片果园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四轮驱动除草机、背负式割草机、拖拉式旋耕机、高压喷雾施药机和运输机,“大面积规模化果园里还将有轨道,今后在收获时节,专用的运输车辆可以沿着轨道将一筐筐果子直接运下山!”何斌说。

刘斌 余荧力 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记者手记

从山上的示范基地回成都,记者经过宝狮湖旁边新改造的一片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盛,几位女生正在里面“凹”造型,桃林的主人搬出一张小桌子,为她们沏上了茶,“没想到还有这个效果。”他笑着说,“人工节约了,刚好腾出手来搞农家乐。”

看着这一幕,何斌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因地制宜,轻简高效,生态与产业并重,农民增收与市民消费兼顾,这既是他们团队的劳动成果,也是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的生动写照。

新闻推荐

成都公安破获涉疫案件233起

本报讯(记者赵诗柯)昨(19)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安局获悉,疫情防控期间,成都公安刑侦部门依法严打扰乱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