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古窑揭开“琉璃场”的前世今生

四川日报 2020-03-12 06:40 大字

成都发布考古重大发现

窑址全景影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成都东郊琉璃场,老成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终于有了考古佐证。

3月11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宣布,2018年5月至今年3月,考古研究院在锦江区柳江街道等地发现了一处从五代延续至宋元明时期的古窑址,这就是琉璃场窑。历时700余年,这处窑址在明代主要为明蜀王府烧造琉璃等建材,窑场最终更名为琉璃场窑(又名“琉璃厂窑”“华阳窑”),这一带也因此得名琉璃场。□本报记者 吴晓铃

发现

延续700多年的古窑址

据此次考古发掘现场领队易立介绍,该窑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引发学术界关注——原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学者葛维汉在1933年对其开展过短期试掘。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将前蜀皇帝王建之墓内出土的青瓷碗、盆、四系罐判定为琉璃厂窑制品,其烧造历史首次被提早到五代时期。

正式对该窑址的发掘,始于2018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琉璃村6组、包江桥村1组的琉璃厂窑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近3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清理出土五代至两宋时期的窑炉、作坊建筑、水池、水井、挡墙、墓葬、灰坑等,以及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其中一处窑炉,可以看到窑顶的拱券用耐火砖和窑具等材料砌筑,窑床内外还留有很多没来得及取出的碗、盘、壶等瓷器成品。考古人员还因此发现了不同时期烧造陶瓷器的不同风格: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碗盘等瓷器器形普遍偏大,胎体较厚重。到了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普遍变小,胎体变得相对轻薄,可见烧造技艺的提高。更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还在部分碗盘底部发现了模印的几何符号、文字和图案。易立表示,这可能代表商标、标志和款识,反映了当时窑户间的竞争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考证

琉璃厂窑曾被明蜀王府接管

有意思的是,琉璃厂窑在早期并不叫此名。有学者考证,“均(垍)窑”才是琉璃厂窑在两宋时期的称谓。

为何它又改名了呢?这或许与其烧造产品有关。

易立介绍,近年,省内包括王建墓(现永陵)等考古发掘,都出土了琉璃厂窑的产品,证明它在五代至宋还以烧造日用陶器为主。但是到了明代,这里已明确改名为“琉璃厂”。根据1955年成都发掘的一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监丁祥墓的墓志铭,他当时已被“命于琉璃厂董督陶冶,建诸瓴甓”。

瓴甓即砖块。当时琉璃厂为蜀王府烧造了大量琉璃建材。成都凤凰山下的明初蜀王世子朱悦燫墓,就有大量琉璃砖瓦模拟地面宫殿的建筑构件,以及五百多件各类琉璃瓷俑可佐证。此外,《华阳县志·山水》也记载:“马家坡之南约二里……屋宇参差,仿佛城郭。向此之北,即琉璃厂,明世官烧琉璃地也。”可见,琉璃厂窑之名,是因明代在这里大量烧造蜀王府、蜀王陵以及寺观所需的绿、黄色琉璃瓦等建材和各种明器而得名。

易立表示,此次科学考古琉璃厂窑,进一步揭示和掌握了成都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产品面貌、制作工艺、生产性质等文化内涵,为今后促进和加强对该窑的考古学、美术学、陶瓷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考的科学依据和珍贵的一手资料。

新闻推荐

成都公布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厂瓷窑出土大量五代至宋元瓷器 宋代窑户竞争有多厉害 设计“商标”一较高下?

窑址发掘区全景影像器物底部的符号琉璃厂窑又称“琉璃场窑”、“华阳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是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