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新机遇下的“高新”力量
历经31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好、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供图)
热聚焦
2020年的第一波热度,从一件事关成渝两地的大事开始。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何科学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向路径?1月10日召开的四川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做了重要部署,其中就包括,要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提升成都发展能级。
成都极核的能量源从哪里来?作为本就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天然使命”的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思考:如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为做强成都极核贡献高新力量?
□本报记者 蒋君芳 郭剑夫 燕巧
A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经济动能
2018年,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加总达到11.1万亿 元 ,相 当 于 全 国 GDP 的12.0%——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西财智库副研究员吴军长期关注国家级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和主力军、体现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城建设的先锋、对外开放的高地。”
成都数据可以印证这一观点:2018年成都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877.8亿元,位列成都市第一,占成都市比重上升至12.2%,占全省比重达4.6%。基于此,吴军对成都高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表现有着较高期待,“虽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成都高新区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成都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产值比重较高,已经成为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机遇下,成都高新区应当强力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增强产业极化效应,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大的经济动能。”
一种看得见的增长,正在回应这种期待。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成都高新区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大关。
这种增长,将是可持续的。以成都高新区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去年华为公司在成都高新区追加了数十亿元的投资开发相关板块业务;富士康在成都高新西区打造的创新智能穿戴产品制造基地项目也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产……
蓬勃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在持续发力。去年底,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成都绿叶血脂康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项目陆续开工,使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全年新开工项目增至20个。截至目前,天府国际生物城已签约项目127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建“城”仅3年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在全球生物产业版图上定位新坐标,“生物城的进一步建设将为成都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动能。”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B在成渝相向发展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成渝“双城记”已经上演。当前,成都正大力实施“东进”战略,“东进”区域已初步完成战略研究、总体规划编制,启动了一批牵引性支撑性强的项目;与此同时,重庆也正在以“重庆向西”为抓手推进主城区与渝西片区融合发展。
成都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向进介绍,“按照市委决策部署,成都将加大力度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推进东部新区建设,做强成渝相向发展重要支撑。”
东部新区正成为推动成渝相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成都高新区亦参与其中。2017年,成都提出“东进”战略,随后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成都高新区“受命”托管天府国际空港新城,483平方公里的高新东区由此拉开发展大幕。
不久前,毗邻绛溪河公园的空港新城企业总部项目一期办公楼和企业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仅用时8个月。无人驾驶的巴士和清洁车在园区穿梭;集成WIFI、5G基站的多功能信息灯杆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智慧食堂供应定制化餐食;AGV停车系统省去找车位的烦恼;根据光照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的办公楼……这一切,都将在企业总部变成现实。
忙碌,是空港新城的主题。去年,空港新城新开工项目62个,总投资670亿元;签约注册项目35个,总投资1400亿元。“紧紧围绕‘保障机场运行’和‘新城成势成型’目标,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精准聚焦绛溪南组团和机场北组团,以奥体公园核心区、三岔TOD和航空物流商贸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品质规划落地。”空港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底,空港新城将力争建成3平方公里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充分展现核心聚集效应。
C 让“创新基因”在更大空间发挥有效作用
“创新提能”成为成都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也将贯穿成都高新区2020年的经济发展。吴军认为,通过30多年的建设,“创新”已成为成都高新区血脉里的天然基因,“这种创新能力,将帮助成都高新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为。”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50941户,其中企业31853户,位列成都市第一。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创新创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就在不久前,国家相关部委发布新一批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成都3家企业上榜,其中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均来自成都高新区。
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因“创新”而生的成都高新区也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首次设立了高质量发展奖,其中就包括“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奖”,首批获得该奖项的是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
成都高新区的创新,还被寄予了更高期望。在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平看来,成都高新区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级,做好创新的集聚、扩散两篇文章,“一方面,继续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进一步支持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还要与其他区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基地’模式,发挥好带动作用,形成成渝地区创新活动集聚和扩散的枢纽。”
如何做好这篇“扩散文章”,成都高新区已经在思考、布局、开篇。不久前开工的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协作研发基地项目,就开创了“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新模式。
D以“人城产”理念推进宜居生活地建设
“成都高新区不仅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走在全省、成都前列,在高品质生活建设方面,成都高新区近年来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细数出不少例子,包括打造象南里、铁像寺水街、崇德园等特色街区,推动社区综合体一站式服务等。
建区之初,成都高新区是传统单一的产业园区。但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升,从“产城人”到“人城产”,成都高新区正在变得越来越宜居。根据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办证中心的统计,最近4年,成都高新区户籍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在增加。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宜居生活地的最终落脚点。新建、提升肖家河游园、紫薇花园等小游园、微绿地8个;高标准完成市级微更新项目10个,启动140个街道级重点项目;成功示范打造东区3个安置社区综合体……刚刚过去的2019年,成都高新区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成都高新区仍在不断思考,让“宜居程度”再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按照‘人城产’的发展理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补齐民生方面的一些短板。”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将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核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更多群众感受到高新区的“民生温度”,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泛阅读 数读国家级高新区
北京中关村
2.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36家上市公司、80家“独角兽”企业扎根于此。2018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8841.9亿元,增长11.0%。技术收入达10629.4亿元,增长13.4%。这是中关村技术收入首超1万亿元。
技术性收入的高低,某种意义上也是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之一。2018年,中关村企业的技术收入增速高于企业总收入,说明了中关村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证明中关村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张江高新区
作为上海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张江高新区集聚了7万余家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世界500强企业368家。截至去年11月22日,科创板上市企业61家,张江高新区就有9家。
张江高新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发力,独具优势。目前,张江高新区已形成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2018年张江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1240亿元,占全国的1/5。
深圳高新区
2018年,面积仅占深圳全市面积0.6%的深圳高新区GDP产出244亿元/平方公里、税收43亿/平方公里。专利申请量占全市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近12%,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1/6,培育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市的1/3,是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产业“高产田”。
2019年,深圳高新区实现扩容,面积从11.52平方公里增至159.48平方公里。扩容后的深圳高新区将按照“一区两核多园”的布局,打造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重要载体。
新闻推荐
1月13日,金牛区化成社区联合5A级社会组织玉成志愿服务与研究中心(玉成书院)共同开展化成社区文明小记者“小小公益传播官”...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