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宴:孙阿姨眷恋的乡愁味道

华西都市报 2020-01-21 02:00 大字

摆盘精美。

毛笔手书的桌宴菜单。

孙阿姨的春节家宴受热捧。

菜式讲究。

孙阿姨精心制作菜肴。

年年有鱼。

□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仪式感和符号,把过年变成了一件充满期盼的事。

菜肴是时光机,能把自己带回到过去,不断回味。而家宴,是最能抵达乡愁的时光隧道。

家里的美食,就是每一个家庭的传统文化。越是远离家乡,越能够从家乡的食物中,获取关于回忆的点点滴滴。

因烧得一手好菜,定居在成都的台湾人孙亦敏,在饮食圈久负盛名。人过古稀,大伙儿喜爱叫她“孙阿姨”,带着一股亲昵劲。

福字春联装点,香烛神龛俱备,还有鲜花果盘、小吃点心齐齐展展,“孙阿姨”家的春节,不光只这些。毛笔手书的桌宴菜单和各种福字帖,旧衣DIY的餐具包,精心布置的桌布、桌花,以及特意搭配过色彩的餐盘、碗碟,它们是更高阶的春节配置,一切方能成为孙亦敏的“过年”。

团聚、家宴和一丝不苟的仪式感,年复一年,孙亦敏从参与到操持,延续70个年头。青葱孩提终究有了满头银丝,她在变化。然而,属于她的年,却从未改变——永远是件有盼头的事。在她的家宴中,始终保留了几道年菜——代表“年年有余”的鱼,祝福“节节高升”的笋子烧肉,还有年菜时被叫作“捧金条”的炸春卷,只在过年才能够吃到。

菜肴是时光机

孙亦敏对美食有很多感悟,她说菜肴是时光机,能把自己带回到过去,不断回味。而家宴,是最能抵达乡愁的时光隧道。

“小时候住在(台湾)眷村,关于过年的记忆是最欢乐的。”就像一颗朱砂痣,眷村里天南海北的味道,和集体共有的乡愁,烙在孙亦敏心头。“爸爸一定在除夕之前,忙着装点家里,写春联、福字,红彤彤的,点缀在眷村的绿房子间,那个景象是春节最美的样子。”

还有代代相传的习俗,父辈总是一件也不落。祭祖的供桌总是要准备得最丰盛,摆出全家所有食物;全家穿新衣,启用一切新的用具;禁讳言,禁清扫;说最吉祥的祝福语,孩子领压岁钱,老老少少坚持着守岁……

仪式感和符号,把过年变成了一件充满期盼的事,哪怕只是一张大圆桌。“小时候物资匮乏,家里也很小,准备的圆桌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会派上用场。”孙亦敏回忆着,从前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圆桌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有好吃的时候了。爸爸会准备红纸,代替红桌布,精心布置。”

尽管眷村从来不缺美食,但因为母亲烧得一手好菜,孙亦敏儿时的家,招揽了不少客人。“大家喜欢到我家,叔叔阿姨们总是边吃边念叨,盼望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聊着聊着,总是会落泪。”

“有人把中国的饮食划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但对眷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美食是没有界限的。”不过乡愁却有味道,“无论家乡来自哪里,无论走到哪里,身在异乡的中国人,一定要用家乡的美食传承对家乡的眷恋。”到孙亦敏离开中国台湾去美国后,她终于领会到家宴中弥漫的乡愁味道。

家宴解乡愁

曾几何时,当小女孩成为人妻、人母,日渐丰盈的物质生活,一度冲淡孙亦敏对年的向往。她似乎忘了儿时团年饭上,望着鸡鸭鱼肉馋出口水的自己;模糊了压岁钱换来的咖啡糖的味道,哪怕一年才能吃上那么一次;也可能记不清叔叔阿姨在家宴上泪如雨下的模样,令年幼的她也会莫名心酸。

是眷恋重新唤醒了一切。“我到美国之后,对家乡有了眷恋,就像我的父母对故土的眷恋那样。”于是,孙亦敏想要做表率,“我要给自己的孩子制造对过年的向往。”

当初父母坚持的点点滴滴,孙亦敏统统重拾。她也提起毛笔,每年过节时,必定要写一些福贴、春联。家宴,更成为过年的重头戏,她会早早拟定菜单,着手准备食材。“家里的美食,就是每一个家庭的传统文化。越是远离家乡,越能够从家乡的食物中,获取关于回忆的点点滴滴。”

孙亦敏意识到,家宴解乡愁,“我认为,每个人对家,对宗族的怀念,要用美食传承下来。”与之分不开的,是与家宴紧扣在一起的各种仪式,“比如祭祖是一定要的。家宴之前,把最丰富的食物都备好在神龛上,请祖先先过来团年。”

在成都定居十余年,孙亦敏对美食传承着情感与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刻,“就像成都人的胃口。成都人友善,包容,但舌头却并没有那么容易接受所有食物的味道,他们可能越来越能接收外地菜或者外国菜,但最解馋的也许依旧是一顿火锅。”孙亦敏乐意看到,味蕾传承的文化难以撼动。

“就像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也过西方的圣诞节,但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一定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四川老乡聚在一起吃顿火锅,山东老乡一起包顿饺子,或者云南老乡一起炸春卷,都是各自对家乡美食的眷恋与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盼头的过年

“现在的年轻人很忙很辛苦,没有时间烧菜,总在叫外卖。可是当他们畅想诗与远方,调侃生活的苟且时,却没有发现,眼前吃着的外卖,连一个像样的餐盘都没有,不正是‘苟且’么?”说这番话时,孙亦敏是低落的,“所以我常说,孩子们很辛苦,但三餐是不是该对自己好一点?”

在孙亦敏看来,食物可以担起的责任,总是很多的。就像过年的一桌家宴,远远不止填饱家人的肚子那么简单。“得让家人觉得,过年是有盼头的。”

怎么盼?“有几样年菜,是我平时绝对不烧的。”孙亦敏的声音温柔却有力,“现在的物质生活太好了,无论我们想要吃什么,买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不需要再像我小时候那样,很多事情只能等到过年。但平时都可以吃到买到的话,过年还有什么盼头呢。”

于是,孙亦敏自定规矩,保留几道年菜,只在过年的家宴上能够吃到。“这几个菜并不是多么难准备,或者多么昂贵,而是它有寓意。比如代表‘年年有余’的鱼,祝福‘节节高升’的笋子烧肉,还有我们平常叫的炸春卷。”她说,炸春卷在作年菜时叫“捧金条”,“当长辈为晚辈夹个‘金条’送到碗里时,他定会说,来捧个金条,祝你新年事业更好,更赚钱。”

为了一桌饭,可以有的仪式感还有更多。“尽管有些年菜是一定不会改变的,但我会换餐具、换桌布、用不同的装饰品搭配,把每一次过年的家宴都装点得不一样。”这是煞费苦心的思考,“比如今年用红色的桌布,配红色的碗筷,那么明年的主题可能就是蓝色配金色,不仅是餐具,水果的选择和鲜切花的使用,也总能把过年的样子装点得多姿多彩。”

一颗70岁的心,坚持把7岁记忆中的情景,变成永恒的美好。

新闻推荐

锦江 法治文化进基层

本报讯(记者周夕又)17日上午,由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道办事处、四川现代艺术书画院与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主办的“法治文化进...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