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末说 咖啡馆,提示年轻人还有更好的生活值得奋斗

成都商报 2020-01-11 01:07 大字

前几天在新山书屋的咖啡区,我告诉一个朋友:“我闭着眼睛,也能分出美式咖啡的好坏来。”这话不是吹牛,过去两年,因为迷信这种咖啡不会长胖,不管到哪家咖啡馆,我总是点一杯美式。

朋友曾开过一家咖啡馆,就在东郊记忆,后来倒闭了,但是他对咖啡的热爱还持续着。在书店,他就从包里掏出一包刚买的咖啡豆让我闻一下味道——只是闻一下。他有一个咖啡师圈子,除了开店,大家平时也都买咖啡豆自己做。

在成都,我去过很多家咖啡馆。至少30家咖啡馆,我打开电脑,就会自动连上Wi-Fi,这证明我曾在这里写过稿件。也曾去过国内很多大城市,就咖啡馆的密集度来说,或许只有上海可以和成都相比。尤其是这两年,成都出现了一种“文艺咖啡”的热潮,很多有特色的小店都冒了出来。对一个以喝茶闻名的城市来说,这是不同寻常的。

如果我们把“家”和“公司”作为生活的两个中心(每天都要耗去8小时以上)的话,茶馆是距离“家”更近的空间,而咖啡馆则距离“公司”更近。

在茶馆,人们的状态更为放松,甚至可以抽烟,而在咖啡馆,每个人似乎都多少更“正式”了一点。如果你偷听人们的谈话会发现,茶馆里更多是八卦和家长里短,而咖啡馆更多是工作和创业;茶馆里更多成都话,而咖啡馆说普通话的更多。

茶馆和咖啡馆,都有社交属性,我们很难区分哪一个空间更“时尚”,或许它只是成都的不同面向而已。年轻人更青睐咖啡,但是他们也不会拒绝茶馆。同样,在咖啡馆里也能够见到老年人。

在成都,我见过的最动人一幕,是万象城星巴克,“擦皮孩儿——”一个老太太拿着擦鞋工具走进来,不管是店员还是顾客都熟视无睹,就像这就是咖啡馆的日常一样。这才是咖啡馆成熟的一面,它不再是“装”的场所,而是个真正属于人的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在日本几个月,我去过不少咖啡馆。

最高级的体验,是在仙台寻找鲁迅故居的时候。鲁迅曾住过的一个地方,因为3·11地震成了危房被拆了,要打造成新的鲁迅公园。工地旁边有一家很漂亮的咖啡馆,走进去,根本没有我常喝的美式,只好在菜单上挨个看下去,凭感觉点了一款。店长拉我起来去吧台,原来,这家咖啡馆不光咖啡豆和牛奶可以分开点,连咖啡杯,都有几十上百种可供挑选,这真让我受宠若惊。

这杯咖啡,我已经记不住名字,但是价格不会忘记,650日元,已经算是菜单上昂贵的,不过才40人民币。咖啡、音乐和环境都一流,但是在两个小时内,店里却只有我一个顾客。小城市的咖啡馆,可以很有格调,但是能来的年轻人却少了。

相比之下,我在东京边缘地带居住时常去的那家地铁站本土连锁,咖啡不过普通口味,人却总是很多。很多年轻人在这里看书,有不少手里还拿着笔在做题,看上去是在准备什么考试。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打拼,需要不断精进和提升自己。有一次我数了一下,看书的竟然有17人之多。

排队的人经常很多,有一段时间,咖啡店采用“2小时”制,买一杯咖啡,只能在店里待2小时,就要为后面的顾客让位。日本人很守规矩,但这2小时,毕竟是模糊的,坐在那里可能会忘记,店员会轻声过去提醒。我发现,她们对那些看书学习的家伙,总是多忍耐一会儿。

成都的咖啡馆也差不多。在新山书屋二楼那排靠玻璃窗的座位,总是有很多人买一杯咖啡在那里“自习”。尽管并不是所有咖啡馆都这样,但是咖啡馆作为一个空间,提示年轻人这世界上还有更好的生活值得奋斗。咖啡引领年轻人上升。(张丰)

新闻推荐

中短途搭顺风车回家或成新选择 征集暖心故事 本报助你返乡

春运就是一条幸福的回家路,在外面的游子从四面八方,踏上回家的旅途,本报诚邀市民分享温暖瞬间,你的回家故事,就是对团圆最...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