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琴艺琴学的鼎盛
顾梅羹著作《琴学备要》
琴家王华德
琴家杨清如
琴家顾梅羹
琴学巨著 《琴学备要》
发端于原成都华阳的顾氏家族蜀派琴艺,前后100多年,最终在顾梅羹大师精心耕耘下,于松辽地区发扬光大,结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具体体现,全部汇集在先生留给后人的巨著——《琴学备要》一书中。
《琴学备要》发扬了《百瓶斋琴谱》琴理传统,又大大升华了顾氏蜀派琴艺,从琴论、琴乐演奏(指法)、琴曲考证、音律、琴曲创作等诸多领域,进行考证研究。全书共6篇、24章、76节,其中第一篇“总规”4章,分别论述“古琴制度”(8节)、“古琴装备”(4节)、“演出规范”(3节)、“按谱方法”(9节);第二篇“指法”6章,分别论述“右手指法谱字详释”(3节)、“左手指法谱字详释”(4节)、“音位谱字详释”节奏谱字详释”“通用谱字详释”“指法练习——附练习曲”;第三篇“手势”2章,分别论述“右手手势图说”(18节)、“左手手势图说”(18节);第四篇“琴谱”两章,分别论述“琴谱的创制和发展”和“减字谱组织法”,先生在这一章中以51首传统琴曲为例,分别论述各曲减字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特别是顾先生亲自发掘整理的《阳春》《白雪》《乌夜啼》《雉朝飞》《石上流泉》《龙翔操》《长门怨》《凤求凰》《樵歌》《龙朔操》《小胡笳》《大胡笳》《秋鸿》《捣衣》14首古曲,更具其顾氏琴风的特征;第五篇“音律”10章,以“定弦”“辨弦”“明徽”“辨位”“审声”“立调”“借调”“转调”“辨调”“论音”分别给予论述;第六篇“论说”,由“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古琴概说”“张孔山流水操传本考异”和“古琴美学”4部分组成。
这是一部考证有据,科学、求实,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当今琴坛不可多得的琴学理论著作。吕骥先生生前读了《琴学备要》后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我认为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部分,如对于唐代赵耶利、曹柔的记谱法的考证论述是颇有价值的。对于琴曲的某些考证,如对《平沙落雁》,确证其为宋以前的作品,不是某些古谱误认为是明代朱权或宋元之间的毛敏仲的作品,也是有历史价值的……此外,如对《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多种传本的比较说明,也都是有学术价值的。”
顾梅羹先生坎坷一生,为古琴费尽心血。他吸收各派所长,撰著的巨著《琴学备要》是蜀派琴学艺术百花园中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琴学著作。顾先生完全可称得上是蜀派和顾氏家族琴艺的集大成者,他的人品、琴德都受到在蜀的琴人们的敬仰和尊敬。
顾先生还同查阜西先生一道,为抢救中国古琴艺术,整理出了数部古琴见存琴曲曲目及见存古琴谱字。先生在潜心写作的同时,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琴生,如顾泽长、朱默涵、丁纪圆等一批松辽、中原地区优秀的蜀派古琴家。
成都“缶琴堂”琴画兼教
成都琴家王华德先生,早年学琴于著名琴家易上达,后追学于喻绍泽先生,并同喻绍泽先生一道组建了“锦江琴社”。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活跃在重庆琴坛。他的演奏风格虽宗蜀派,但因他多年主业为琵琶,故他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多借其他弹拨乐器之手法于琴中,所以他的曲操更具热情、更为生动,很受一批年轻爱琴者喜爱。王华德是蜀中在国内外都具盛名的老一辈琴家,弟子众多,遍于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
1995年金秋时节,由琴家王华德、画家王孝纲发起成立“缶琴堂”,旨在培育能琴善画的青少年。“缶琴堂”成立后,有上百的琴画生在“缶琴堂”接受过中国古琴和中国绘画的教育(在“缶琴堂”任教须琴画兼长)。“缶琴堂”其名取自“秦王击缶,相如鼓瑟”的典故。“缶”即一种肚大口小的瓦器,敲击发声,可作打击乐。“缶琴堂”成立,以“缶里乾坤大,琴中日月长”为操琴宗旨,意在普及、传承“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的蜀派琴风。并追求节奏取法自然,音色求其似与不似之间,力主在多元艺术复兴期,操琴应是法无定法。
女琴家杨清如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的琴艺活动较成都开展得少。由于战时迁渝的学校和机关返迁,大批文人随返北京、上海,一些琴家如徐元白、查阜西、张顺民、胡莹堂、杨大钧、程午嘉、梁在平等都离开重庆。“天风琴社”早已停止了活动。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方有音乐活动家张梦虚发起恢复琴艺活动,且都不定期,一般隔两三月大家有兴才邀约雅集一次。但没有琴会名称,只是兴来玩玩而已,雅集地点均在张梦虚先生家。不时也有一些琴家往来于成渝间。
活动初期常参加的人有文家堂、杨清如、朱协中、俞伯荪、崔善元、徐廷元、傅云生等几位。后来,崔善元到了成都,俞伯荪进了部队,杨清如迁家成都。至此重庆琴艺活动停止。
据杨清如回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她回到重庆,重庆又开始有了琴人活动。杨清如、傅云生都带有一两个弟子,自然也能吸引一些古琴的喜爱者。
见于报端的重庆古琴活动,是1982年,成都俞伯荪率女回重庆与重庆的古琴家杨清如等在重庆电台、电视台、重庆大学举办“古琴古诗词吟唱音乐会”。音乐会除演奏一些传统曲目外,还有俞伯荪为古诗词谱写的琴歌数章,杨清如演奏了《平沙落雁》《孔子读易》。《重庆音讯》是这样评价杨清如的演奏的:“重庆琴坛女将杨清如老人(79岁)鬓发银雪,技艺严谨,独奏《平沙落雁》令人遐想,《孔子读易》曲调抑扬跌宕,如亲闻孔子朗朗诵读之神韵,高尚的艺术、高尚的情怀,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这一时期重庆琴界代表人物当为杨清如、张梦虚、崔善元、傅云生4人。
杨清如在少女时代即受父辈影响爱上了古琴,并由祖父和父亲亲授。抗战时得著名琴家何儒学、徐元白、程午嘉指教,又得古琴家查阜西、吴景略的指导,学得先辈精湛琴艺。演奏涉于重庆、成都等地。她中年丧偶,失去知音,琴音一度中断。后重整丝桐,手挥目送于泠泠七弦之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琴家常自弹自唱的这首《陋室铭》表达了琴人之心境。她的演奏古朴清秀,韵长苍劲,似秋雁飞鸣天际,若涓流奔泻江河。以《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普庵咒》《平沙落雁》《关山月》《渔樵问答》最得心韵。1990年出席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演奏琴歌《忆故人》,以古朴味浓大受欢迎。
杨先生80多岁高龄仍操琴不止,并收杨永钟(作曲家、钢琴家)、李方元(音乐学教授)、关光利、方文伟、帅仕平及其夫人为门徒。
“蜀派”及“泛川派”的发展
20世纪的后50年,“蜀派”琴艺的推广比前50年有了更宽广的地域。在国内,从西蜀大地进一步向江浙、湘楚、松辽、岭南及香港、台湾发展。海外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多有学者来川学琴或考察研究蜀派古琴,其成就远比历朝历代显著。
“泛川派”的代表胡莹堂先生、梁在平先生自20世纪40年代末去台湾,传授蜀琴琴艺至90年代,孜孜不倦,带出大批优秀琴生,有的成为台湾当今著名琴家。沈草农先生上世纪50年代定居香港,琴生满堂,活跃于中国香港、澳门及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现今香港以蔡德允先生为首的“愔愔琴社”承继着“泛川派”的琴风,更是琴昌人旺,21世纪初期《愔愔室琴谱》问世,标志着这一琴派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有了立门之说。查阜西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后更是全身心致力于中国古琴艺术的抢救、发掘,成为中国古琴音乐的泰斗。
新闻推荐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已陪伴成都人70年,今天将迎来70岁生日。1月4日,成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纪念活...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