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提出我市将建6种公园社区

成都日报 2020-01-06 02:05 大字

本报制图赵蕴如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如何让我们身处的社区更加具有公园城市的特质?成都市提出将建设公园社区——这就是成都市将于近日印发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中提出的。

公园社区旨在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导则》提出,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最直接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具有社区形态开放宜人、空间环境优美舒适、社区文化特色鲜明、建设方式低碳永续、交通系统绿色人性、功能产业多元混合、公服设施便民共享等特征。根据成都本身特色,公园社区的规划片区由若干公园社区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范围与15分钟公服圈范围一致。

6种公园社区 各有建设特点

《导则》将公园社区分为了6种,按照不同的侧重予以打造建设。

其中绿色社区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在旧城公园社区内改变“摊大饼”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引绿入城,优化公园布局;在新区公园社区内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化布局,把城市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将农村田园风光引入城市,使得城市居民能够感受真实的大自然,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

美丽社区要求降低开发强度,优化城市形态,严格按照形态分区容积率要求,形成清新明亮、绿意盎然的宜人环境。有条件的片区应沿重要开敞空间构筑观山视域廊道,构建“望山见水”的景观眺望系统,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共享社区落实推广街区制的要求,体现“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设计理念。新建居住型社区内不鼓励建设封闭性住宅小区。对于已建成的封闭性住宅小区,建议逐步提高开放性。商务商业型社区宜采用完全开放模式,街区宜不设围墙,楼宇间道路宜开放为公共道路,供慢行系统及机动车通行。

人文社区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街巷、建筑遗址、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公共开敞空间;以绿道、水网为载体,串联大遗址和古驿道,彰显成都水文化、古蜀文化以及商贸文化。

活力社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社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的创新产业链。

生活社区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理念,统筹建设公共设施,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构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推进公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公共服务。本报记者 袁弘

相关新闻

郊野公园景观化 景区化 可进入 可参与

《导则》提出构建3大类、15小类、50余种的公园体系

公园分为哪些类型?每一种又该如何建设?将于最近印发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对此提出了系统要求。

公园有哪些分类?又该分别如何建设?《导则》给出了答案。《导则》结合成都自然资源禀赋与功能,提出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的3大类、15小类、50余种的公园体系。

其中山地公园依托“两山”区域,建设世界品质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富集区。巩固两山的生态屏障功能,将龙门山自然生态公园打造成为生态发展示范区、美丽自然山水典范区;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成为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和高品质市民游憩乐园。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保护、维护其生境;每个公园至少有“双通道”进出,以保障应急安全,提高救援效率,并保证连接山地公园的各条道路之间的连通性;要结合服务中心、服务节点或山顶开阔处设置直升机停机坪,便于开展紧急救援。

郊野公园在保障区域内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前提下,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打造,溶解公园边界,融合自然景观,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重现沃野千里的大美景象;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建设模式引导方面,以特色镇为服务中心,农村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为服务节点,通过主要道路、旅游通道和绿道串联,构建“农业景区/农业园区+林盘+特色镇”的发展模式;通过“整田、护林、理水”,重塑川西田园风光,让农田成景观、农居成景点、农村成景区,提高郊野公园的旅游吸引力;打造一批“国际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盘,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度假、双创、社团组织等多种功能,在天府新林盘中可以进行商务年会、行业峰会、高峰论坛、企业庆典、项目发布等,还可以成为创业团队创新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创作的基地,各类运动协会、文艺协会、老年协会的乡村基地。

城市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活力,塑造高品质绿化景观,打造市民满意的活动空间,满足全年龄段、各类人群需求,实现全民共享。适当增加以市花芙蓉为主的各类花卉植物,市树银杏为主的各类色叶植物的使用;通过园艺林木、植物雕塑、花卉雕塑、艺术围墙的打造,实现植物与艺术,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凸显成都特色;在游人集中区,宜选用冠形优美、形体高大的乔木进行遮阴;儿童活动集中区宜种植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灌木或乔木,并宜采用通透式种植,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看护;商业步行街内绿地的乔木栽植应与建筑立面及景观相协调。路面宽度受到限制的步行街,应采用花坛、树阵集中布置,也可采用活动性的盆栽、棚架、花架、格栅吊盆对建筑物立面进行立体绿化。

《导则》还对天府绿道提出了相关规划建设标准——结合绿道沿线景观特色,根据绿道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其中生态型绿道指依托生态区、风景区、自然水体、林地等设立,适度引入人的活动休憩空间,同时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维育,达到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设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田野等景观资源设计,旨在为人民提供亲近、体验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都市型绿道在城镇内部,依托城市绿地联系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构成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有机环节,形成连贯的绿色网络体系,提升都市环境品质。本报记者 袁弘

新闻推荐

年轻人的私密话题藏在大V的问答里

想要一窥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社交媒体只是小小的冰山一角,我们为你指路两性博主的微博问答。在这里,藏着年轻人最隐秘...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