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都人的脑海里,都有春熙路留下的涟漪

成都商报 2020-01-05 02:56 大字

定格在春熙路照相馆里的青春岁月

春熙路在每个成都人的脑海里,都有岁月留下的涟漪。我,就对位于春熙路中段的“火星照相馆”有着特别的记忆,因为它用相机记录下了我的花样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末,每每走过春熙路的火星照相馆,我总会朝橱窗里那几幅约12寸左右的美女照片看上好一阵。那时的美女们虽然未施粉黛,但明眸皓齿间流淌出的盈盈笑意和神采飞扬,令人好生羡慕。当我长到十一二岁时,也非常渴望自己灿烂的笑脸能够被印在相纸上。我和同样爱美的好友丽一商量,准备打伙出钱也去照张照片。

记得那时照张一寸的照片是三角三分钱,相馆提供两张洗好的照片。当我们一分一分地攒够了钱,便迫不及待地直奔离家不远的相馆而去。

火星照相馆的门面不大,展示美女相片的玻璃橱窗约两米见方,门洞只有一米多宽。进门的右边是服务台,在服务台开好票后,就可以到里边的摄影间拍照了。摄影间的相机固定在带滑轮的小推车上,并用黑色金丝绒将上下四方围住,只露出取景框和前方的镜头盖。当我们并排坐好后,摄影师调好小推车与人的距离,然后手持快门线,“看这里,笑一笑”,他用诙谐的语气调动我们的情绪,当我们按他的指挥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时,他果断地轻捏快门线,闪光灯一闪,拍照完成。

三天后,我们来到火星照相馆,看到自己的笑脸被印在相纸上,不由得欢天喜地。从那以后,我和丽以及其他同学不知多少次进出照相馆,对两个摄影间的布景也了如指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满足于两人合照一寸照片,有时是单人拍一寸的标准照,或正面或侧身,有时则是两人合照一寸半或两寸的。在摄影师的调动下,张张相片都笑得千姿百媚,笑得阳光灿烂。

后来,我们又乐此不疲的将两人合照,变着花样放大。比如,放大成两寸至四寸的单人像,或放成单人化身像。化身像又分黑底和白底。再后来,审美情趣提高了,也不再满足于端坐在板凳上任摄影师摆布,而是要自己摆Pose(造型),让摄影师配合我们拍。

春熙路还曾给我留下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那便是一张照片的失而复得。

高中快毕业时,我第一次拍了两次曝光的照片。那天放学后吃过晚饭,我骑自行车去取照片。当看到两个英姿飒爽的自己跃然纸上,我非常满意摄影师拍的作品。但乐极生悲,回到家后我才发现,放在上衣包里的装相片的小小纸袋已不翼而飞,气得我七窍生烟。

我带着一丝侥幸,希望这个小纸袋在夜色中不被人发现,于是顺着原路又步行回到春熙路,希望在路上能捡回这个小纸袋。但我无功而返,气得大哭了一场。妈妈安慰我说,过一阵重新拍一张吧!又是一个周日,同学陪我去火星照相馆拍照。刚走到服务台,对我很熟悉的服务员阿姨笑眯眯地对我说,你怎么现在才回来拿你的照片啊!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纸袋,我抽出照片一看,正是那晚弄丢的照片。

原来,有个路人在春熙路上拾到了我掉在地上的小纸袋,见上面印有“火星照相馆”于是就将装着照片的小纸袋送回了相馆……

春熙路上的火星照相馆,见证了我走过的青春岁月,也给我留下了无比美好温馨的回忆。(俊娴)

白天啥样不知道,反正晚上的夜市太闹热了

今天摆一盘我和青年路的故事。

我是1982年从西南农学院蚕桑系毕业的。说起来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比较少,我们被统称为“天之骄子”,好像很吃香,好像很得意。当然,确实有很多人分配得好,一路顺风。但是,各人的命不同,经历也就不同。

大学毕业时,我被分配到陕西汉中农村,我当时想我这个大学真是白上了,心里那个滋味哦!当时我的寄托就是考研究生,不过我又把专业选错了,我的数学是个短板,到现在都是,记事件记得好,记数字却老是记错(所以一辈子赚不到钱)。偏偏我又选了一个最重视数学的工业经济和企业管理专业。每次考试都是其他分数还可以,就是高等数学差得太远。终于还是名落孙山。

考研失败,在那里又难受,咋办呢?就只有耍赖了。我经常请假跑回成都,回成都后,刚好我的好朋友彭建西也从红旗拖拉机厂跑出来给一个老板打工,他老板从广州进了一批塑料喝水杯,放在库房里没有卖出去,我就和彭建西拿出来,晚上跑到青年路夜市上摆个地摊。

那个时候的青年路是个小街,东西走向,长不过200多米,不到300米,宽不过10米。不通公共汽车,其他汽车也少见开进来。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青年路还一直默默无闻,冷冷清清,就是从盐市口通往春熙路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青年路才开始有了百货摊区,慢慢成了全国闻名的市场。

青年路市场其实不仅仅是青年路一条路,还一直延伸到荔枝巷。夜市就更长了,包括春熙路西段,春熙路中段,春熙路北段,一直到红旗剧场的对面。那个时候出来摆摊很撇脱(四川话,简单、简便;轻松、容易之意皆有)的,摆一晚上地摊只需要交一角钱的清洁费。

那个时候青年路的白天我不晓得是个啥样子,反正晚上的夜市太闹热了,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潮汹涌……一切形容人多的词放在这儿都不为过。每个摊摊儿旁边都挤满了人,每个摊摊儿的老板都笑豁了。

那个时候在青年路夜市,只要你有货源,只管数钱。没有房租费,没有这样那样的管理费,除了进货花的钱和一天一角的清洁费(那个一角钱,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卖多出来的钱都是你赚的!就是这样好赚钱,好多人还是不敢出来,还是死死地守着单位。我如果不是对分配不满意,我也不会有在青年路摆摊的经历。

那个塑料水杯,老板给我们的结算价是六角,我们卖一块四一个。我们在青年路边上边吼边卖,生意还不错,并且是卖了以后才交钱给老板,卖完了当天晚上就结账,先把应该给老板的钱数出来,剩下来的,就是你一元我一元,把钱分了。

彭建西的女朋友小红下班以后也跑到青年路来陪着。没有买主的时候,她还假装成买主,故意多大的声音和我们讨价还价,当“媒子”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更多时候她还是帮到我们收钱。卖了四五天,我们每个人就赚了100多元,我那个时候大学生毕业的工资一个月才55.5元。

并且花的时间也不多,每天一般就是晚上7点过到晚上9点过。两个小时就可以赚到相当于上班一个星期的钱。卖杯子那么赚钱,我当时就想,不回那个鬼地方了,就在青年路摆地摊都要得。

我们正在想要不要把老板的水杯全部盘下来,哪晓得老板嫌我们卖得慢了,就便宜点全部打出去了。我们的财路又断了!

确实那个时候的青年路是富翁的摇篮,许多富一代的第一桶金都是在青年路挖到的。可能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升官发财,一个个机会就从我手上溜走了。

我又发现有一种彩色透明塑料板很好看,我买起来用锯子锯开,再用丙酮粘成一个盒子,在盒子里面安上一个小灯泡,就成了一个壁灯。还是晚上拿到青年路去摆地摊卖,也赚了一点小钱。但是终究没有成功!后来我又找了一些东西去卖,但是最终没有发到财。(徐海涛)

说到春熙路,那就绕不开青年路了

就像说到北京,绕不开王府井、西单,说到上海绕不开淮海路一样,说到成都,也绕不开春熙路。说到春熙路,那就绕不开青年路了。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里,这是一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它的兴旺发达以及后来的衰退,就是一段浓缩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对我来说,它是我儿时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青年路总长不到300米,宽10米。可不要小看这区区300米,这里见证了成都最辉煌的时刻,可以说本地最早的富翁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熙路的“路中路”——青年路市场开市。

青年路市场自开市后,就因所售商品前卫时髦、价廉物美,成为了老成都人,特别是年轻人必去的购物场所。以它为中心的周边区域,迅速形成了一个以服装、鞋类等商品批发为主的商业圈,不管是白天还是夜市,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青年路服装批发市场的知名度随之提升,逐步变成了国内知名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之一。牛仔裤、蛤蟆镜、健美裤、蝙蝠衫……各种时尚,各种潮流,让青年路成了“潮人”的代名词。

我闺蜜至今回忆起她爸爸在青年路给她买的第一条牛仔裤还颇为得意:裤子卖价14元,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30多元。另一个同学想起自己挽着老爸的手,走进太平洋影城旁的金兔毛衣店,她爸让她选一件漂亮的羊毛衫,花花绿绿的羊毛衫晃花了她的眼。我记得有一阵,夜市里的“旧货市场”很抢手,各种来自海外、来源不明的时髦服装,几乎家家户户人手一件,我妈就给我买过一件日式大衣。

住在青年路上,每日上学放学,进进出出,早已对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见惯不惊。家门口的太平洋影城,好看的电影一票难求;隔壁的杨百万蚊帐,门前终日人头攒动,这些记忆丝毫不亚于春熙路上静穆坐姿的孙中山铜像和耀华食品厂鸡肉大包传出的香味。

随着城市发展,旧城改造如火如荼。青年路棚架式的批发市场和拥挤混乱的交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高大上的九龙广场等大厦高楼林立,服装批发走入了越来越规范化的运营模式。人们的购物习惯也逐渐改变,青年路,这条曾经寸土寸金、辉煌一时的批发市场渐渐退出了人们视野,我曾住过的宿舍大院也不复存在。(周艳)

耀华西餐厅的蛋奶冰棍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各种物资及食品都相当匮乏。粮、面、油等主食是限量供应;猪肉凭号票供应,数量很少,在我的记忆中,吃肉的时候屈指可数;其他副食,比如蛋、奶等,则基本没有。

但是当时的一些小吃、点心、甜品做得很好,我印象很深。比如学校门口大妈做的红油大头菜片,五分钱一串,放学时来上一串,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吃,麻辣鲜香,幸福满满。还有街上小食店打的白面锅盔,两分钱一个,微风一吹,面香四溢。当然,最难忘的,还要数春熙路耀华西餐厅的蛋奶冰棍。

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事了,我父母都在成都市物资回收公司工作,他们公司就在现在春熙路的农业银行。那时的单位管制不严,比较松散,家里没有人照看我,父亲就经常带着我上班。工间休息的时候,他很爱用自行车驮着我在单位附近转悠,遇到兜里有余钱的时候,就会给我买零食。

当时在春熙路南口,大概就是现在的胡开文文具店的位置,有一家成都市顶级的西餐厅,名字叫耀华西餐厅,这家店做的西点和甜品相当不错。但西点价格不菲,像我父亲这样的工薪阶层是买不起的。甜品价格便宜些,有一款蛋奶冰棍,才八分钱一根,物美价廉,父亲爱买给我吃。

这蛋奶冰棍别看才八分钱一根,但是味道真是超出了这个价格该拥有的美味。那个时候做食品都是真材实料,商家不会用添加剂,冰棍的原料是资格的土鸡蛋和鲜牛奶。不仅材料地道,个头也很大,光是拿在手上,泛着蛋奶色的光泽,诱人的香甜散溢在空气中,方圆几米内都弥漫着蛋、奶的味道。入口一咂,混合着鸡蛋和牛奶味道的冰碴从舌尖绽放,一直沁到心里,味道远远超过现在市面上卖的那些冰棍。

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优哉游哉地享受着拂面的微风,一边吃,一边欣赏春熙路的街景,那种幸福的感觉,是用多少语言都无法形容的。就像当时流行的一首歌唱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齐龙)

新闻推荐

铁路春运售票第23日售出车票1637万张 售票量再创新高

资料图:旅客在铁路上海虹桥站排队购买车票。中新网图铁路春运售票第23日售票量再创新高,部分热门方向仍有余票。1月4日,澎湃...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