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通巷 没有结尾的故事
闲适的人与猫咪。
小通巷旁隋唐古寺“福感寺”遗址。
□冯晖文/图
在老满城众多街道里,小通巷并不起眼,它太小、太短,在不同年代的街道地图中,时而通、时而不通,似乎已被这城市遗忘。周末的下午,我到此探访。行前,袁庭栋老师建议我找一找曾孝谷住过的地方。
从长顺中街往西,进入栅子街。这是满城里的一条胡同,因胡同中建有一座里仁坊,故原名里仁胡同。栅子就是四川话所说的木质栅栏门,老成都的街上都有栅子,夜晚关闭,清晨打开,以保平安。
1949年全城解放,全市街道上的栅子全部拆除。街道的西头有一个急弯,这个地方是原来实业宾馆的位置。现在发现了地下珍贵文物和古代遗迹,计划要修建一座博物馆。拐过去往前,就是小通巷了。
小通巷,清代叫仁风胡同,民国初年改名为小通巷。据说名人曾孝谷在此街 4号独院“梦明湖馆”长期居住。曾孝谷留学日本期间与李叔同等在东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创作了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黑奴吁天录》。
现在,小通巷被文艺青年称为成都最淡雅的街道,普普通通的建筑与充满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小酒馆和茶馆混搭,的确有几分味道,似夏夜的金银花或秋日的桂树,有些时淡时浓、似有似无的缥缈气息。
前行几步就是 4号院,见一位中年妇女正打开铁门,我随口问:“请问曾孝谷的旧居在哪里?”回答:“这儿就是。”这意外的惊喜,让寻访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和院中工作人员闲聊,挖掘出历史的点点滴滴:过去这里是一个印刷厂,十多二十年前,关闭清算资产处置时,一位有眼光的老板买下了这个大院子,然后将房屋出租开办4号工厂青年旅社,最近准备重新打造。我进去转了转,这院子真大,居然可以直通后面的奎星楼街。其实,小通巷与奎星楼街过去有多处通道相连,后来的人为搭建阻断了两街的联系。这里的布局跟宽巷子和窄巷子有相似之处,街道规划与整体布局中规中矩。
我咨询过一些老人,对小通巷的回忆各不相同。我查阅从光绪五年(1879年)到1948年的成都街道地图,小通巷都是与栅子街贯通的。《成都街巷志》记载,因为扩建省委招待所,也就是后来的实业宾馆,小通巷东头被阻断。道路的再次打通大约在2008年前后。
探究小通巷4号的历史演变,涉及曾孝谷的梦明湖馆和4号工厂青年旅社,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和逻辑关系呢?
成都市规划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告》首次公布了《成都近现代27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再利用8处,包括4号工厂青年旅社。那么,4号工厂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那个倒闭的印刷厂。《成都城坊古迹考》在介绍栅子街时有一句话:“街中段北侧有一小巷,名小通巷,设有女子自治布厂,所织土布,美观结实。”难道,4号工厂特指这布厂吗?特意咨询市规划局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准确答案。
实地再访,中午在奎星楼街熊姐面馆吃面。我没有吃店里的特色豪华面,只点了一碗炸酱面。遇见熊姐的大哥,一阵闲聊。1950年出生的他,就住在这一带。熊大哥回忆这一带过去只有一个生产保温瓶底座的街道小厂。奎星楼街53号大院的张大哥,1968年时年仅19岁,就在这条街上搞维修,一干几十年。他说:“我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背后的小通巷4号过去是个生产纸盒的小厂,后来发展为印刷和装潢厂,附近的老人都习惯叫它装潢厂。”在老街坊的记忆中,从小通巷8号到奎星楼街53号,包括明堂这一片,过去是很大的公馆。明堂附近,奎星楼街当街的几棵银杏树原来是在院子里的。也许,曾孝谷的故居应该在这一片,而不是小通巷4号小院吧。
找不到有关曾孝谷与小通巷更翔实的史料记载。李劼人的《危城追忆》讲述了成都第三次巷战,其中提到了小通巷和一位曾先生:住在少城小通巷的曾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房子会划为前线,而且是机关枪阵地。他同他那位有病的太太,和一个十二岁的女儿,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堂屋吃午饭时,还只焦虑没有把米买够。
这位曾先生,会不会是曾孝谷先生呢?那机枪阵地下的房子就是他的故居吧?
从成都工业史的角度来讲,4号工厂能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69信箱、东郊记忆和水井坊博物馆等这样的遗址一起列入《成都近现代工业遗址保护名录》,应该还有更重要的历史价值。期待谜底的揭开。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13个方面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