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民俗

成都日报 2019-12-09 00:50 大字

彭雄文/图

10多年来,流沙河先生每周二上午在成都大慈寺茶馆茶聚,以茶会友,风雨不辍。这也是笔者沾溉良教的民间大学堂。开始笔者完全作为一个小听众、小“收音机”,光听沙河老先生天南地北玄摆龙门阵,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慢慢觉得老先生所摆蜀都掌故、人物、风俗、历史皆很有意思,摆了便了,未免可惜。笔者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回家便凭记忆梳理记录下来。珠集寸累,12年来,砚田不涸,笔耕不辍,亦可观也。笔者意在分享沙河先生与众耆宿,昔日于蜀都人士风土之深味精解,雪泥鸿爪,咳唾珠玉,不至于随风流散。

床下点灯照虚耗

我小时候,家里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床底下点燃一盏油灯,妈妈告诉我,这叫“照虚耗”。因为每家每户都有许多“虚耗神”,多藏在水井里、厕所里、阴沟里、厨房里,甚至床底下,让家里的财产在不知不觉间莫名其妙地减少。如果发现它们就要把它们赶走,如果你发现床下有耗子,就说明你发现了家中的“虚耗神”,赶走它们就行了。“耗”与“耗”同音,故有此说。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动项目之一。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饮酒聚餐叫“团年”,小娃娃给大人叩拜叫“辞年”,围炉通宵不睡叫“守岁”,晚上燃放烟花爆竹叫“闹年”。这些和今天的民俗基本上差不多,只有一点弄错。大年三十晚上给长辈叩拜叫“辞年”,而非“拜年”,只有大年初一去叩拜才叫“拜年”。

三月三逛娘娘庙

“娘娘”就是“送子娘娘”,娘娘庙就在福字街和顺城街那里,庙子早拆了。古时候,凡是想要生娃娃的或已怀孕的妇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人们在娘娘庙获取一种木头刻的小娃娃,带回去馈赠亲友中有望得子者。当然东岳庙也要去,东岳大帝管一切生,而南岳大帝管一切死。

遨游遨床遨头

每年春节放假期间,成都男男女女都要去浣花溪游玩,这个风俗至少可以推到五代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全蜀。蜀郡太守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叫“遨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小凳子,玩累了可以放下来坐着休息叫“遨床”;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少男少女相互嬉戏,还不时眉目传情,游玩多为了看到意中人。太守被人称为“遨头”,意思就是“耍娃儿们的头头”。

城隍巡游

这个节目现在看不到了,原先每年的清明、中元日、十月初一,成都都有三次游城隍。成都城隍就是成都市的守护神,要抬出来,从北门出巡,就是在它管辖的范围里“视察工作”。这里有个“舁”,就是木头做的轿子,几个人抬着木头刻的城隍像,与真人一般大小,游玩完后抬到庙里泥塑的大像背后放着。“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就是十五那天,“中元”就是七月中旬,巡游还有求雨、祈福、禳灾之功用。

六月六晒书画

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晒晾衣服、被子、书籍、字画等等,甚至于官员晒官服,和尚晒经书,这样一年都不生虫子,这天就叫“晒衣节”。在农村,这一天还要设醮祭祀田神,山区人要祭祀山神。

七月七乞巧

我记得小时候,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一群小朋友,打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我们用手摘下些豆芽杆、苕菜尖之类,放在水面上,看水下投射的影子形状像什么,认为这形状跟这个孩子的未来有关系。比如那天有个小朋友放上去的影子,大家叫道“像枪炮”,我们就笑他将来会当兵;我那次投影“像眼镜”,他们说我将来可能很能读书等等。

新闻推荐

中国为世界科幻贡献“东方哲学”

据新华社成都电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今年7月发行了日文版,迄今已销售超过13万册。负责编辑此书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