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4座城市桥梁安全运行的背后

四川日报 2019-12-06 06:22 大字

巡检车辆拍摄的照片去了哪里?在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道桥监管中心二楼,记者找到答案。,1334座城市桥梁安全运行的背后。

柱状图、数字表格、地图、曲线图、饼状图……记者眼前,城市道桥智慧监管云平台的屏幕占满了大厅里一整面的墙,全市所有道桥的管养信息一目了然。

2018年4月,成都在全国率先建成道桥智慧监管云平台。成都市城管委道桥监管中心信息中心的范兴华介绍,平台分为城市道路桥梁业务管理系统、桥梁专业监测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三部分,有了它,成都城市道路桥梁管理维护就可以实现一网总览、精准呈现,资源整合、集成管理,统一指挥、全程调度。

而在过去,城市桥梁的管养流程需要先人工巡查记录,再将信息输入电脑,再派人现场核实,最后才能进行病害处置。借助智慧监管云平台,这一流程将大大缩短。“比如日常桥梁的结构、水位、沉降、超载等信息,系统都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分析,并发出安全预警。当发生突发应急事件,我们还可以实时调取全市‘天网’视频,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一键下达应急抢险指令。”范兴华介绍。

2019年5月,成都在二环高架桥启动“5G+云+AI”项目。视频采集分辨率从原有1080P提高到4K,并用5G高速回传,有效提升了图像视频中道桥路面病害的分析成功率和准确率。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对病害识别模型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提升道桥管理的工作效率。“汛期桥面积水险情的智能识别与分析;桥面突发严重交通事故、车辆自燃等危害公共安全事件时的高效应急处置,都可以借助系统实现。”范兴华说。

建档案,高效检测为桥梁“治病疗伤”

城市桥梁常年裸露,经历寒冬酷暑,承受车辆荷载,难免出现各种“不适”。每年,成都都会根据桥梁日常巡查、定期检测等方式发现桥梁病害,通过维修加固的方式给桥梁“治病疗伤”。长期以来,成都市市管城市桥梁专业检测率持续保持在100%,如何做到的?

拨动几下鼠标,范兴华亮出“秘诀”——在城市桥梁管理工作中创新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为桥梁建起一套“三维立体档案”。屏幕上,当动态地图锁定成都二环路时,平面地图变成一组立体模型,整个二环高架路,2200余跨桥梁、53000余构件,全部存储在这套“档案”中。而此前,从3800余册纸质文档中查阅某一构件的资料,至少需要半天,现在只需 2分钟。

“我们把二环高架进行了构建级拆分建模,桥面铺装、防撞墙、桥墩、梁体……点击任意构建都能查询到相关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图纸、是否产生病害、历年检测报告等所有信息。”范兴华说。依据这组模型,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查看桥梁内部结构形式,调取相关数据资料,为桥梁量身定做检测维护方案。

此外,在城市桥梁安全管理工作中,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与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积极联动,在全国率先启动覆盖全市的车辆超载超限监测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消除城市桥梁安全隐患。

记者手记

让新技术融入大城之治

非对称蝴蝶拱桥、自锚式悬索桥、海洋工程防腐技术、电子精控电动扭矩扳手……采访中,一个个难懂的词汇让记者体会到城市桥梁管理的专业。其实,在城市桥梁管理中,很多工作都是琐碎而枯燥的,埋头查资料、计算、修复,远不如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模型来得炫酷。

但仔细挖掘,在这些艰涩的词汇和枯燥的工作背后,记者发现城市桥梁管理为热门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场景。

如“5G+云+AI”项目是成都5G商用的一个代表性项目,而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为桥梁建三维档案的创新模式,让这种通常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技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城市桥梁管理还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温度。二环高架、天府立交……在成都,很多桥梁已成为城市地标。在日复一日的出行中,它们的“健康”,不仅事关安全,也树立着城市“健康”的形象。在成都的大城之治中,这样的专业技术或许还应该更多一点。

新闻推荐

赤足锻炼 不文明行为?健身新流派? 市民吐槽:在健身房这样锻炼被禁止 记者走访:各健身机构对此态度不同

AITEGymCenter健身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锻炼习惯,我老公习惯赤足锻炼,并不影响他人,为什么健身房要阻止呢?”最近,成都市...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