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影厂的秘密地图

华西都市报 2019-12-03 03:34 大字

第一块由郭沫若老先生书写的厂牌。

如今的峨影厂。刘陈平摄

《京都球侠》电影海报。

《红衣少女》电影海报。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电影海报。

影视厅展出的老式汽车.。刘陈平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电影海报。

□锋子

罗家碾是一个很成都的名字。成都很多小河,在一个河口,把水堵上,修一个跨在河上的小草房,里面一个大大的石碾子,碾米,碾面,碾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位于罗家碾的峨眉电影制片厂,是成都,乃至四川,乃至整个西南,一个鲜明的文艺地标。那个时候,说起“峨影”这两个字,立马会在许多人身上发生化学反应:神秘、神往、艳羡。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生会干部有一天很傲娇地显摆说:“我昨天晚上去了峨影厂导演张凤翔的家里!”周围传来几乎是一阵惊呼,那感觉就像现在说他昨天和章子怡共进了晚餐。

神秘的摄影棚和特技车间

现在,成都人说起峨影厂,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多是“峨影1958”。这地方,原来周围没有什么影城,而且这种园林式的影城不仅在成都,在全国都比较罕见。门口开阔的停车场,里面幽深的园林和有品位的餐饮,是其他任何影城都不可比拟的。

今天要说的,是现在年轻的电影观众完全不知道的峨影厂秘密地理。这些地方,都在现在的影城旁边。

先说摄影棚,摄影棚是当时电影厂的基本配置,峨影厂当然有自己的摄影棚。现在的“峨影1958”并没有包括摄影棚。峨眉电影制片厂1958年建厂的时候,摄影棚还没有马上到位,因为要修一个摄影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据当时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川剧演员李增林介绍,这戏是峨影厂当年的大戏,镜头都在摄影棚里拍的,但是当时的所谓摄影棚并不是一个灰色水泥的大建筑,而是临时搭起来的一个真正的“棚”,下面拍摄的地方还可以通过置景搞得美轮美奂,上面却是四面透风的棚棚。它虽然没有北影厂、八一厂的摄影棚大,但也是相当了得,层高几十米,空间巨大,而且不是一个这样的空间,是并排的几个这样的大空间组成。

在峨影厂的摄影棚里,拍过无数的戏,但是在笔者的记忆当中,搭景规模最大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导演张一拍摄的《布达拉宫秘史》,这部当时的巨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能够公映。但是当时在棚里搭出一个布达拉宫的内部主要场景,还是一件相当震撼的事情。最奇特的,是美工老师根据峨影厂摄影棚的结构和布达拉宫的内部结构,采取了“套搭”的形式,就是把一个大棚和另一个大棚之间的通道,以前搭景不会用的空间也利用起来,搭成了布达拉宫里面的一个通道,让两个大棚不是孤立的空间,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用一个长镜头,可以把布达拉宫里的复杂通道和辉煌的造型,一气呵成地表现出来。那段时间,峨影厂区经常有来来往往的来自西藏话剧团的帅哥美女,其中的男主角常常引得见惯了帅哥的峨影人说,还真很难找到这么有气质的大帅哥。

其实,作为导演和制片,并不喜欢在厂里的摄影棚拍戏,常常是经过了一两个月外景拍摄以后,回到厂里摄影棚拍内景。摄制组在外,就跟带兵打仗一样,每一个人的弦都绷得很紧,回到厂里,大家的气一下子泻了,就在家门口,大家都懒散,经常快到中午了人才到齐,拍上一个镜头就该吃中午饭了。摄影棚里规矩还特别多,最要命的是不准抽烟,因为有安全隐患,记得有一次,制片部门的人在摄影棚里查到了许多烟头,这还了得,厂里决定重扣!

峨眉电影制片厂厂区还有一片外景地。这个位置,大概是现在峨影1958内的餐馆“莲影”附近,在一角有一片芭蕉树,看上去还蛮有野味。当时峨影厂有不少戏的外景也爱在这里拍,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红的小生许亚军在这里拍过一场生离死别的戏,烟火师傅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烟,和几个火堆把这里制造成了一个战场,许亚军在战火里眼睁睁看到自己的爱人冲进一个火光中的房子,顷刻倒塌。许亚军发出惨烈的嘶叫,让周围的人着实感动。

特技车间和烟火库的位置,在摄影棚后面一个非常隐秘的空间里。特技车间也是当时所有电影制片厂的标配。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这个特技车间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在当时没有电脑制作的时代,电影里常常有所谓的特技,诸如一列火车爆炸了之类的场面,这就要由特技车间来设计制作完成,因此特技车间有很细致的分工,诸如特技设计、特技摄影之类。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需要特技车间来完成,就是电影的字幕,现在的字幕,有电脑制作了,完全是小菜一碟。可是当时,一个演职员表的制作是非常麻烦的,到了后期,峨影厂的特技车间干脆连字幕也不做了,字幕部分都拿到北影厂区做。

在特技车间更深处,有一个小院子,这就是峨影厂的烟火库,有一帮专业人员,就是外界称做的烟火师,这里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烟火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种,当时峨影最红火的时候,烟火师大概也就六七个人。2来自天南海北的峨影人

在我眼里,峨影厂的人员有五种:一是本地人,1958年建厂的时候以及后来,组织调集了一批批四川、成都的文艺人才;二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技术人员,有摄影,有化妆,人数不多,但是不可或缺;三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来的骨干,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峨影,经常看见片盒上印有“天马”二字,上影厂来的人有大明星冯喆,有摄影,有照明;四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来的,先后从长影来了大约两百多人,是外援队伍里人数最多的,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李亚林、贺小书、陆小雅、从连文等;第五种,就是分来的大学生,有北京电影学院的,有上海戏剧学院的,有中央戏剧学院的,有北京大学的,有四川大学的等等。

虽然坐落在成都西郊罗家碾的这个文艺星座,是由各色人等组合而成。但那个古老的罗家碾,却像一个巨大的融合器,不声不响地把大伙都“碾”成了峨影人。

在峨影厂,还真的没有什么本地帮、上影帮、长影帮、八一帮、学院帮之分,大家绑在一起都是峨影人,谁有本事谁出头。就像川剧著名的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一样,把各家之长汇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有的丰富特点,也形成了峨影厂多腔共和的特点。

潘虹张丰毅从峨影走出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风靡一时

峨影厂所拍的,同时也是四川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本土电影,是1959年开机的故事片《嘉陵江边》。这部影片着力塑造了老工人纪大明的觉悟与成长。影片情节感人,人物刻画细腻,1960年6月在全国公映。

1962年拍摄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大受欢迎。当时有统计,《乔》片的上座率,仅次于那个年代最红火的影片《白毛女》。

1970年代末期,峨影厂又开足马力拍片,推出了大量风靡一时的故事片,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红衣少女》等颇有“伤痕文学”意味的影片。

在王朔的轻松笑侃式的小说流行之时,峨影厂也有了《顽主》《京都球侠》等名片。尤其是充满周星驰那种“无厘头”风格的《京都球侠》,至今仍有球迷影迷津津乐道。

峨影厂有不少反映新时期主旋律的重点影片,揽获众多奖项。比如颂扬优秀共产党人的《焦裕禄》,1994年出品的《被告山杠爷》,2003年拍摄的抗击“非典”题材的《38度》等,先后夺得了全国“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奖项“华表奖”等,大为业内瞩目。

近年来,峨影厂参与拍摄的电影《让子弹飞》《大武生》《观音山》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峨影厂还培养了一批好演员,潘虹、朱琳、祝延平、孙淳、张丰毅等曾经是地道峨影人,此外,王志文、李雪健、张铁林、周里京等人的第一部戏都是在峨影厂拍的。

新闻推荐

如何让超级IP进阶?如何将版权转化成财富? 版权,现代版“要想富先修路”

2019中国成都世警会衍生品本报资料图片自2004年5月在英国发行首播后,《小猪佩奇》已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播放,每年创...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