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之源? “以一流治理建设一流城市”系列评论之四

成都日报 2019-11-27 00:58 大字

□本报评论员

在天府绿道跑步、在人民公园喝茶、在夜幕下游锦江……寻常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都是成都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这座城市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善治之城,迈入新时代,成都已成长为服务人口超过210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型、最复杂的聚落集群。如何让治理经验和治理能力跟得上城市的快速扩张?面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之问,迫切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城市治理价值选择之变,加快由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入手,成都试图用千百个幸福社区,来构建一座有温度的民生之城。

街区美不美、购物方不方便、邻里和不和睦……看似家常小事,却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共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率全国之先,市委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首次在城市党委组织体系中确定一个综合部门承担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政治责任。这座城市深知,社区功能是否完备,环境是否优越,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与人们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抓住了社区治理,就抓住了城市治理的基础和根本,抓住了市民幸福生活的源头。正是人们对青山绿水的钟情,才一点点勾勒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胜景;若没有成都人走向世界的迫切愿望,就没有辐射亚欧、通达世界的国际门户枢纽和开放高地的不断崛起;传承成都一脉延续的人文之光,成为我们走向“蜀风雅韵、中国气派、别样精彩”的世界文化名城的强劲动力……

在倪家桥社区,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转变成为全天候互动式家园,使党建与文创相融共生;在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花照社区,服务居民媒体矩阵,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社区服务载体平台;在青羊区宽巷子社区,新的“后街经济”,彰显的是“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以社区为起点,成都探寻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之源。

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探索出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良性互动的治理新路径。面对人口过度拥挤、交通日益拥堵、环境质量下降、服务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秉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和“人城产”营城逻辑,重新定位社区发展价值和治理功能,并行摆位、一体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社区赋能。

坚持把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始终,探索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梯次推进的治理新模式。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下,公园城市理念引领社区规划,以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天府绿道串联城乡社区,现代城市生活与绿色低碳理念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已成为市民可感知的生态福利。

坚持把以文润城化人贯穿始终,营造出思想引领和文明养成互促共进的治理新气象。以天府文化塑造社区特色、凝炼精神价值、浸润生活方式。以“三城三都”承载城市精神和理想追求。用一个个人文街区和文化社区,凝炼每个社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让人文之光、文化之美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人们始终相信,城市是有记忆、会呼吸的。社区中的一树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处建筑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都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之路,镌刻着城市的跃升轨迹。“城,所以盛民也。”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为生活导向,只因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如一。以人为本的社区治理,是对民生的精细呵护,是“中国之治”中,一座超大城市践行初心的坚定而行。

新闻推荐

成都图书馆持续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

成都图书馆持续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本报记者赵蝶11月23日下午,四川大学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为广大市民带...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