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夜间经济发展 助力城市消费升级市公安局创新举措 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社区民警对商圈安保人员进行培训锦江公安供图
办证窗口本报记者 于谭阳 摄
夜间巡逻武侯公安供图
民警值守夜间商圈锦江公安供图
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打造成都夜间消费品牌,加快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公安立足职责、积极响应、主动融入,按照“夜间经济发展到哪里,公安服务管理就到哪里”的工作理念,聚焦打造10种夜间消费场景、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的部署要求,从优化服务、简化审批、强化防控、维护秩序等方面,全力服务夜间经济发展,切实平衡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全力营造安全、有序、便捷的夜间经济发展环境,服务保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聚焦“三种形态”
全力护航高能级夜间消费形态发展
优化夜间警务模式,推动“商圈—街区经济”消费形态有序发展。针对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的消费形态特点,实行“一点一策”,科学调整警力配置和勤务模式,创新设立“夜间旅游警长”,开发运行“旅游警务”移动警务平台,严格落实夜间延时网格巡控,建立完善夜间警情分类分级快速处置机制和重大突发案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深化派出所“一所一品”警务战略,运用“1+3+N”专群联动机制,整合应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及商家、物管、网格员、“红袖套”等多方力量实现“大联动”,延伸情报信息触角,借助民智、民脑、民力,着力构建“夜成都”警务管控圈。运用“锦云智数”等大数据平台建立人员流量预测模型,实时监测夜间经济活跃时段重点区域客流情况,动态感知客流实时变化,分级实施疏导管控措施。依托警用三维地图,整合“天网”“人脸识别”、GPS、单兵图传、移动警务等市域现代化监控系统,实现巡控安保警力交互式扁平化指挥调度,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助力增强商圈高端国际消费吸附力。据统计,今年9月以来,全市夜间侵财类警情同比下降16%,治安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3%,夜间治安秩序持续好转。
创新夜间安保方式,推动“节会-展会经济”消费形态安全发展。围绕各类节会活动及品牌展会活动,大胆探索“容缺受理”机制,简化审批流程,落实限时审批。全面实施大型活动分级分类管理,严格活动场地的各项安全标准,根据风险等级和情报信息,针对性部署安保力量和反恐防暴力量,通过科学性的调配手段,实现安保力量最优化配置,达到“保安全、降成本”,安保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效果。据统计,今年以来,成都公安先后出动警力约5.9万人次,圆满完成了夜间各类活动安保任务1011项,确保了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精准开展夜间执法,推动“首店-小店经济”消费形态健康发展。针对各类品牌首店以及老字号特色小店的发展需求,加强情报收集研判,精准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打击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假冒注册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企业、商家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据统计,今年以来,成都公安先后成功侦破涉案金额合计8000余万元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件83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60人。
融入“三类场景”
全力护航高品质夜间消费场景建设
推行伴随式巡控,助力高品质文旅“夜游”消费场景建设。围绕三国文化、芙蓉文化、诗竹文化、丝路文化建设,结合成都打造夜游锦江、夜游望江博物馆、夜游武侯祠锦里等项目,成都公安着力构建与相关景区、街区、园区相适应的夜间治安交通管理和巡防警务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步巡、“共享单车”骑巡、电瓶车车巡等融入式、伴随式的巡逻方式开展巡控工作。在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和商家的影响。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涉旅购物店、购物点专项整治,加强涉旅、涉食药纠纷调处和举报投诉查处,为市民游客营造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联合市交通局督导全市26家出租汽车公司、21家网约车平台公司严格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行车规定,杜绝欺客宰客行为,保障出租行业秩序整体稳定和市民夜间出行安全。
实施嵌入式治理,助力高品质社区“夜耍”消费场景建设。围绕桐梓林社区、麓山国际社区、老马路社区等国际友人集聚地和国际商务集聚区,成都公安在落实夜间严密巡防和规范执法的同时,开展友好文明的双语警务服务,推动形成平安和谐的夜间异域“生活圈”。围绕辖区内学校社区,持续深化校园警务建设,加强夜间校园及周边夜市巡防守护,推动形成平安和谐的夜间校园“生活圈”。围绕宽窄巷子周边吉祥街、奎星楼街、小通巷等六条特色街区,探索建立“商居联盟+百商联勤”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围绕熊猫绿道、锦城绿道以及浣花溪公园、望江楼公园等,落实公园(绿道)警长夜间常态巡逻在线监督制度,强化公园(绿道)警长夜间巡逻,组建“萤火虫”“清源跑团”等夜跑护卫队,确保夜跑群众安全。坚持整治与民生并重,堵疏结合,在严格旅店业管理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智能感知、人脸识别、双向身份验证等科技手段,积极探索对民宿、网约房等新兴行业规范化、智能化监管模式,引导规范民宿等新经济业态健康发展,形成一套具有城市温情、体现成都特色的民宿发展管理模式。
开展滴灌式服务,助力高品质健康“夜食”消费场景建设。在东门市井美食门店、玉林美食街区、春熙路—盐市口—太古里商圈、沸腾小镇等美食体验区增派夜间巡逻警力震慑犯罪、处置纠纷警情。开通食品安全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建成全省首个“食品快检现勘实验室”,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大对夜间美食街区餐饮店的食品安全抽检力度,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开展食品中毒应急演练,力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深入推进食品打假“利剑行动”“昆仑行动”、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假烟假酒等涉食品犯罪行为。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共移送审查起诉涉食品案件76件、犯罪嫌疑人175人。
营造“双优环境”
全力护航高质量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坚持规范与活力并重,营造更加公平包容的法治环境。围绕繁荣夜间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夯实市场经营主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成都公安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商家合法利益的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犯罪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撑和帮助,快侦快破侵害企业生产经营、安全发展等重点案件,成功侦破多起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等,查获大量一线名牌的假冒品牌商标,价值110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办案,严把涉企违法犯罪案件受理立案审查关、侦查措施审核关以及风险隐患评估关,依法慎用强制性措施,加快实施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制度,最大限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坚持便民与惠企并举,营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托公安“一站式”服务窗口,开通夜间经济“绿色通道”和延时服务,推进登记全程电子化,最大限度减少夜间商户相关证照出具程序和成本,并快速受理逛街市民游客证件遗失申请业务。围绕创新企业发展生态链,深入落实“双轨并行”户籍政策,深化出入境便利措施和外国人停居留服务管理,为国内外人才落户成都提供多项签证便利,不断优化宜业宜居环境,为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创业群体和更大规模的消费群体。据统计,今年以来,成都公安共为141家企业审批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稳定就业人员居住证81125个。
本报记者 李旻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利用人工智能翻译、语音识别合成等技术研发的藏语翻译软件应用——“藏译通”日前上线。这是定位于智能藏文翻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