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鸡血”式教育值得反思

德阳日报 2019-11-21 08:45 大字

□宋雨霜(成都)

近几年,“鸡娃”成为大城市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被家长们喊作“鸡娃”。然而,这样的“打鸡血”式教育真的是孩子需要的么,这背后又折射了哪些问题?

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的攀比心态和焦虑等多种因素催生了“打鸡血”式的教育。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家长带着孩子狂奔在各个补习班、兴趣班的路上。家长焦虑疲累,孩子也被弄得苦不堪言。不可否认,一定程度的激励期许与课外学习,可以促进孩子进步。但是沉溺于求多求全的培训活动,则会过犹不及。过多的“打鸡血”如同拔苗助长,违背孩子成长规律。今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鸡血”妈妈,为了帮助女儿冲刺名校,她做了很多牺牲与努力,却严重忽视女儿的诉求,最终女儿被逼逃学,甚至自杀。

如此,“打鸡血”式教育值得反思。一方面,作为家长而言,要明白“打鸡血”的真正含义与作用,而不能滥用。适当的打鸡血,意味着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期待与鼓励,这建立在对孩子身心特点和学习状况等确切了解的基础上。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因忙于工作或是和其他家庭盲目攀比等,对自家孩子并不真正了解。静下来,慢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内心诉求,制定实际的培养方案,是家长们需要做的。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少家长催着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喜欢玩游戏或是打牌等。这会消解家长的信誉度与权威性,也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给孩子打鸡血的同时,家长们不妨也给自己打点鸡血,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

此外,反思“打鸡血”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习内生动力,让孩子培养长期自主学习的习惯。众所周知,终身学习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孩子学习与进步是成长所需,却基于被迫与无奈完成,这不利于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兴趣与快乐,学习的获得感与满足感需要被激发,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是有用的、有趣的。

“打鸡血”教育并非全无用处,但关键是打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转化为进步的动力。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期待今后家长们少些“打鸡血”,而是努力唤醒孩子,让他们内心生长出学习的认同感与自觉性。

新闻推荐

武侯区签约6个总部项目 “揽金”85亿元

早报讯(记者赵霞实习生王诗媛)11月20日,武侯区楼宇更新投资合作推介会暨产业功能区总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活动以“楼宇...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