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600只 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已基本形成
圈养大熊猫保护工作近况如何?以后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11月12日至14日,以“大熊猫繁育与技术研究”为主题的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成都召开。今年是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第29届年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指导,中国动物园协会主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承办。自1989年首次召开以来,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已成为大熊猫保护科研领域的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600只 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已基本形成。
本次年会吸引了36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会。大会亮点颇多,不仅发布了2019年最新的大熊猫数据,也有对2019年度圈养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小五 (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亮点纷呈
本次会议刚开幕,有关话题就在网络呈现出刷屏之势,2019年大熊猫的最新数据受关注。
“2019年全球共繁殖大熊猫37胎60仔,存活57仔。”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相关负责人发布的这组首次公开的数据显示,同比2018年,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净增52只,增长率为9.31%,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就此达到600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已基本形成。”该负责人说。
这其中有不少亮点。比如,截至2019年10月底,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今年共繁殖大熊猫7胎11仔,成活11仔,成活率100%,建立了现存206只的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种群。其中,基地园区内6胎9仔,成活9仔;德国柏林动物园1胎两仔,成活两仔,中德大熊猫科研合作结出丰硕的果实。另外,2019年成都大熊猫“毛二”“星二”作为我国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远赴丹麦,中丹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也正式启动。
“2010-2019年,大熊猫圈养种群年均增长率高达10.7%。”在2019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大熊猫圈养种群迅速增长,已达到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2016年年会上提出的600只左右圈养种群发展目标,进入了维持状态。“以此为基础,为促进野生种群复壮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也正稳步开展。”
成果不仅如此。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介绍,一年多来,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科研繁育机构,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与数十家国际保护机构和组织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已累计取得了近百项国家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攻克了大熊猫配种、繁殖、育幼方面的难题,并通过全国大熊猫繁育配对,推动基因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
与此同时,科研保护与生态文化齐头并进。四川现有野生大熊猫1300多只,占全国的75%,是大熊猫历史和现今的分布中心。今年以来,四川省开展了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了2019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召开了大熊猫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学术论坛,挂牌成立了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
未来可期
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关键之年,四川省大熊猫保护的诸多大事都在紧锣密鼓推动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介绍,“熊猫之都”北湖片区“熊猫星球”核心项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已正式启动,将力争2021年5月前建成开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大熊猫保护工程,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圈养大熊猫依然是重点领域。2019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大熊猫圈养种群迅速增长,各大熊猫管理单位应该做好相应措施,在确保大熊猫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发展圈养大熊猫种群,建立和完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技术体系,以保证大熊猫保护事业的稳步发展。
“理论上,种群增长速度控制在2%左右即可维持现有种群规模。”侯蓉说,大熊猫圈养种群规模进入维持阶段,应该“质量优先,速度管控”。同时,进一步提升种群遗传质量,并采取延长大熊猫幼仔的断奶时间,幼仔1岁半以内育幼母兽不纳入繁殖计划等有利于幼仔成长发育的措施。
2019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工作报告还对目前大熊猫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统一的种群遗传管理’未完全落实。”报告的撰写者张志和认为,应该更加重视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种群遗传管理、动物福利与个体健康的问题。同时,目前大熊猫放归数量较少,对达到孤立小种群长期生存目标尚有距离,应该进一步完善圈养母兽幼仔的放归培训方法,并采取建立形成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犬只管控长效机制等配套措施。
“临床新病例,如睾丸癌、肾脏疾病、急性胃扩张等不断涌现。”在大熊猫疾病防控方面,报告提出,进一步健全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完善疾病诊断平台,进一步厘清诊断、疫苗、治疗药物、溯源、传播途径等,并加强野生动物疾病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
成都旅德大熊猫诞下双胞胎
今年9月1日,成都旅德大熊猫“梦梦”产下一对双胞胎大熊猫幼仔,这是中德大熊猫国际合作历史上首次迎来大熊猫新生幼仔。
时间回到2017年6月24日。大熊猫“梦梦”“娇庆”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出发,赴德国柏林动物园,中德双方正式开展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
“梦梦”于今年3月下旬进入发情期,熊猫基地立即派出两位大熊猫专家赴德国指导大熊猫繁育配种工作。在熊猫基地专家的指导下,中德双方团队共同帮助“梦梦”尝试了7次自然交配,均未成功。4月6日,熊猫基地的专家为“梦梦”实施了人工授精,这也是“梦梦”此次发情高峰期内的唯一一次人工授精。本次人工授精抓住机会,使“梦梦”成功受孕。
进入8月后,研究人员监测到“梦梦”激素水平不断升高。熊猫基地又派出2位经验丰富的大熊猫育幼专家赶赴德国,为新生幼仔的诞生和育幼开展全面的准备工作。北京时间8月30日晚,“梦梦”出现产前行为,中方育幼专家更是24小时守候在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等待着大熊猫新生幼仔的降临。北京时间9月1日凌晨,“梦梦”产下第一只幼仔,初生体重为186克,随后又产下第二只幼仔,初生体重为136克。
因物种特殊性和珍稀性,大熊猫繁殖育幼工作既是科研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截至2019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目前正与日本、美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德国、丹麦等7个国家开展长期大熊猫国际合作科研繁育项目。由熊猫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的境外机构,以仅占三分之一的种群繁育了境外三分之二的大熊猫,达到34只,是迄今境外繁育大熊猫成活率最高的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与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研究的国家和地区,适龄大熊猫都已成功产仔。
新闻推荐
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北京“长亭外”战队获得一等奖。11月13日晚,经过持续8小时的巅峰对决,2019年“巅峰极客”网络安...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