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能去就去吧
周末,几个同学成都开学术会,正好我有事也在成都,都是微信群中常碰头,多年未见真身,于是相约聚聚。
同学中有站在台上发言的,有坐在台下听讲的,台上的被主办方包了场,自由不得,约不出来,台下的聚在一起时,已是夜里亥时。
同学聚,照合影发图片现场直播,群里的看客们需要互动,有发言称“老美女”,一个榔头扔过去,女同学能说老吗?有些实话不能实说。
同学,同学,同时上学。按读书的阶段分主要是小学、中学、大学,至于研究生、博士生不是主流,人群中比例较少,一句“我读博士时的同学”,全国排名立即以十万数提升。
同学中小学同学往来最少。小学尚是懵懂的孩子,就像身体的干细胞,分化不成熟,可塑性极大,对友谊、人生没有真切的认识,被小升初、初升高及高考的种种关卡,分流到社会各个阶层。小学同学后期的发展,从财富聚集、职业范围、社会地位看,分散度最宽最广。
受一位小学同学的邀请,参加过一次小学同学会。因为后期就读的中学不同,成员已经混乱,有些未曾同过学。一群人聚在带机麻的房间里,打牌的、看牌的、聊天的,有个男同学趴在床上看电视,一个女同学直接就跨上去,一边按摩男同学双肩,一边爽朗朗笑:“LN对你够好吧。”没能掩饰住内心的惊愕,反感之意直接流露在脸上。以后便只和其中几位同学往来,再没参加过小学同学会。
中学同学是我往来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朋友群体。本地人氏,大学毕业又回本地工作,是当时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轨迹。于是就有了时间和距离上的优势,除了工作关系的交往,中学同学成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往。
塞尔曼将儿童友谊发展分为5个阶段,第5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长时间保持。12岁正是中学的开始,我的几个闺蜜都是在这个阶段拥有。
虽然时间流逝,个人发展、观念变化、性格改变等等导致同学间也有矛盾隔阂,但中学时的友谊,时刻提醒你停止怨言,放弃攻击,学会包容,珍惜情谊。
最后说说我的大学同学。对自己要求不高,大学毕业如释重负,分配得不理想,也得过且过,以身为女子做借口,以建设家乡为理由,拒绝考研,让我的同学等级到此为止。
因为来自不同的城市,20多年前通讯、交通都不发达,又懒于靠书信维持信息交流,大学同学一度联系很少。直到近几年,微信发展,交通发达,年龄增长带来时间和经济的自由,大学同学的友谊快速升温,只是30多人的一个班,至今还有失联的同学,实在有憾。
和大学同学联系以后,才知道自己早已停止的脚步,同学还在踽踽前行,好几个同学成了某一医学领域的大咖,国家级、省级医学会站在讲台上的发言人。好在我这人心态好,只羡慕、嫉妒绝不恨,还沾沾自喜有了炫耀的资本,不懂就问找到了免费咨询的对象,给身边的患者挖掘出一条专家捷径。
同学是这样一群朋友,同一段时间、同一个教室,共同的老师教授同样的内容,发展出不同的人生。同学之间,只要不在同一区域竞争,最是无话不谈。
一个同学说起他对某职位竞争,绘声绘色描述他失败的原因、对手的不择手段,那段时间里的心情沮丧及自我解脱,然后幸灾乐祸地说,3年后对手犯事栽了跟头。那神情象极《活着》中的福贵,因赌博败家,看龙二占了家产被划为地主,拖向刑场时喊:“福贵,我是替你死的”,满心都是活下来的侥幸。
同学会10年,20年,30年,好像一次比一次来得快。虽然网络发展到随时可以视频,地震消息数分钟传遍全球,但近距离的见面依然无可替代,很难做到,在时光流逝面前无动于衷。
参加同学会,就像充满好奇心的观众,期待续集上演。是原班人马吗?有新角色出现吗?前剧的主角还是主角吗?前剧中的角色在续集中怎么进展?只能有了足够数量的观众,一部戏才会演得热烈,所以,同学会,能够参加就参加吧。
新闻推荐
夯实党建基础引领业务发展 成都银行乐山分行党总支规范化开展党建工作
成都银行乐山分行党总支自成立以来,以“四强四重”为支撑规范开展党建工作,将党的建设有机融入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围...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