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者的坚守与期盼 走进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勒尤,扁嘴短笛,泡桐木制,一藤缠身,做工简易。它是布依族古老的乐器,制作工艺独特之处在于以野蝉蜕为哨,音色悠悠如虫鸣。其名在布依语中译为“追求情人的小喇叭”。图为韦利奎和韦利勇在展演现场展示、演奏勒尤。
本报记者 李娜 摄
一曲浑厚清脆、悠扬婉转的《布依山寨好风光》,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成都非遗节)的中国民族乐器展演现场,吸引众多游客及市民驻足。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如此盛大的非遗展会,尽管传承是艰难的,但使命光荣。”韦利奎和韦利勇对这样的演出效果感到欣慰,作为布依族古老民间乐器勒尤的传承人,他们希望勒尤的音符能够传得更远、勒尤的故事能够为更多人所知晓。
连续举办七届的成都非遗节,每年吸引聚集了大量非遗传承人公开亮相,今年更是有来自86个国家、1100余非遗项目、5600余名匠人代表参与其中,6天会期,540余场竞技、展演和体验活动,让多国多民族非遗项目共同迎来高光时刻。
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成都非遗节现场,聆听那些坚守在非遗事业的传统手工艺者们的故事。
小小乐器里的深情
扁嘴短笛,泡桐木制,一藤缠身,做工简易。韦氏兄弟带来的布依族乐器勒尤,在风采各异的中国民族乐器非遗展演现场,实在不算出众,甚至有些普通。
“这的确算不上一件精美的乐器,做这门手艺也赚不到什么钱,但它对布依族来说却是十分珍稀的存在,对我们两兄弟来说更是意义重大。”韦利奎和韦利勇迎着围观者们疑惑的目光,讲起了勒尤背后的故事。
哥哥韦利奎告诉记者,在布依族,勒尤是一件古老到没有人能说出它确切年代的传统乐器,相传它伴着布依族先祖的诞生而诞生,制作工艺独特之处在于以野蝉蜕为哨,音色悠悠如虫鸣。其名在布依语中译为“追求情人的小喇叭”,故每每吹奏,都能联想到古老时代布依人的浪漫爱情。
“在布依族,只有藤缠树,没有树缠藤,意指在爱情世界里,只有男追女,没有女追男。”韦利奎指着勒尤身上装饰的藤条对记者笑道,“ 所以你看,这乐器的工艺装饰都体现着布依族的传统文化。”
“但就是这样一件承载着鲜活民间文化的乐器几近失传,是我大哥(已故)不断寻觅,才使它有机会再次呈现于世。”说到这里,韦氏兄弟有些动情。
原来,韦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十分热爱音乐艺术,至大哥韦利熙已成长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勒尤便是他历经多年深入调研、整理、研究、改良而重出江湖的,并一路护送至世界舞台,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韦利熙于2012年突发疾病离世,守护勒尤之路戛然而止,随后弟弟韦利奎和韦利勇秉承遗志。
“尽管这对我们兄弟俩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但仍要努力坚持下去。”在韦氏兄弟看来,勒尤是布依族灿烂民族文化的符号,曲曲鲜活、情感真挚,他们有义务奔走,为布依族留下珍贵的文化根脉。而作为哥哥生前最重要的事业,他们也必须扛起责任,将勒尤之音带到更远的地方。
丹麦龙与中国龙一起破壳
勇于驱逐邪恶的丹麦龙与象征祥瑞的中国龙在同一蛋中破壳而出,形影不离携手破敌……这是由丹麦艺术家凯伦·碧特·维勒通过剪纸作品《七个龙蛋》呈现的北欧龙与中国龙的故事。记者了解到,选用以龙为象征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凯伦此访中国非遗节的诚意,她期望剪纸能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共同语言。
在汇聚了36个国家近90个非遗项目的国际传统手工艺展区内,凯伦《七个龙蛋》剪纸作品与中国高密《八仙过海》剪纸作品同区域对比展出,一中一西、一黑一红、一方一圆,以同一种艺术,实现北欧神话与中国传说交相辉映,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
“走出国门参加非遗节,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发现丹麦剪纸的魅力。”丹麦艺术家凯伦·碧特·维勒的新闻发言人Mathias Kristensen表示,他们携展品参展的目的便是如此。
带着不同工艺而来,传统手工艺者们的传承故事自然也不尽相同,但一样的是,对灿烂民族文化的初心与坚守。而通过世界各国的丰沛艺术碰撞,更好地传承延续古老文明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从世界各国赶来的传统手工艺者心中共同的愿景。
法国手工艺人以珠宝为底构图,蜀绣大师冯桂英则巧妙绣制孔雀羽造型,成就了以蓝黑色为主色调的作品《夜孔雀》;以法国手工艺者的白色压纹墙纸为基,四川剪纸大师庄从灿再填上同等造型的银色剪纸,具有3D效果的作品《纸上添花》即成……在《新山海经》展览处,11名成都非遗传承人和8名法国手工艺者联手创作的多国文化元素非遗产品备受关注。
“跨界合作融合了不同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核,让作品呈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我们感到收获很多。”5名学习设计专业的四川本土大学生感叹,“这真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盛宴。”
老手艺也盼年轻守艺人
能够赢得青年人的认可,对于非遗节现场的手艺人而言无疑是一件欢欣的事。正如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区艺术总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莫睿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社会认知,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年轻一代的加入。
棕编的帽子、泥塑的罗汉……“2019年天府小匠人·成都非遗小小传承人”是成都非遗节首次组织开展针对青少年人群的竞赛活动,来自成都20个区市县、10所非遗传承基地校等单位的100名青少年,在蜀绣、竹编、剪纸、皮影、蜡染等15项非遗项目上,同台竞技。传统手工艺与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相遇,这样的一幕,让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的手艺人感到欣慰,他们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接触非遗技艺,成为热爱、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力量。
历时6天的成都非遗节,共吸引570万人次实地探访、1.9亿人次线上围观。如此热的关注度为手艺人们提振了信心,但“后继难寻良人”依旧是他们最大的心事。
“谈得上手艺的,大都是功夫活,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清贫饭。” 来自山西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非遗传承人郭岩峰告诉记者,即便看起来工艺并不繁琐的铜锣,都需要经过铸坯、锻打、成型、热处理、整形、抛光,校音等环环相扣的7道工序,甚至为求平度、厚度、锣光均匀,锣中间最薄处厚度需要精细到50丝(1毫米=100丝)的标准。
“所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便是如此,要把这门手艺学到精通,哪怕是悟性极好的学徒,没有五六年时间也是不成的。”郭岩峰说,山西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历史悠久,始于唐贞观元年(62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尽管现实有难处,为了让其一脉相承下去,他愿意等待,也相信那些带着热忱而来的接棒者们一定会出现。
新闻推荐
“城市沸点·2019成都定向挑战赛”开赛用脚步丈量城市 用青春拥抱城市
小朋友为参赛运动员加油昨日,继2019成都马拉松之后,又一场以赛为媒、链接世界的体育赛事——“城市沸点·2019成都定向挑战...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