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规发布,全市4357个城乡社区(村)将有条件合并、保留、拆分 成都划分三类社区 打造七种生活场景
和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本报资料图片
每年新增常住人口超过50万,万人以上商品房小区达到255个——对正在快速发展的成都来说,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正努力追赶城市发展脚步。10月24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发布,也标志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规诞生。
涉及全域
全市4357个城乡社区(村)
将有条件合并、保留、拆分
本次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包括20个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375个街道(乡镇),4357个城乡社区(村)。其中,社区指居民委员会辖区范围及行政村辖区范围。
根据《规划》,对现有社区而言,空间规模过小,则有条件合并;空间规模适宜,则现状保留;空间规模过大,则有条件拆分。
《规划》深入研究了成都城乡社区的人群结构、形态功能、产业基础等要素特征,根据城乡形态、主导功能,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产业社区、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
三大类型
城镇、产业、乡村三类社区
明确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
《规划》特别对这三类社区的人口规模进行规定。
城镇社区中,城市社区适宜人口规模为3000~5000户、常住人口10000~15000人,场镇社区适宜人口规模为1000~2000户、常住人口4000~7000人。而产业社区考虑以就业人口为主,其中,园区型社区适宜的就业人口约10000~50000人,楼宇型社区适宜的就业人口为5000~30000人。乡村社区适宜人口规模为500~1500户、常住人口1500~5000人。
调整后,全市城乡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3900至4200个,其中城镇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2150至2250个,产业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250至350个,乡村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1500至1600个。
基于适宜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规划》明确社区适宜的空间规模。
比如,产业社区中,园区型社区适宜空间规模4~10平方公里,楼宇型社区适宜空间规模为0.3~1.5平方公里。
七大场景
引导老旧小区拆围
建设社区灾害预警系统……
《规划》还提出打造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七大场景”。
服务场景是指“全民友好、精准服务”的场景。比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将覆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还将构建安心安全的平安社区,要建设社区灾害预警系统等。
在打造文化场景时,除了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外,特别提到要建立健全社区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设施维护认领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等。
在打造生态场景时,则制定了一系列量化体系。比如,要推进街道绿化,公共空间绿视率20%以上,林荫路推广率85%以上。要实现社区慢行空间的绿道化改造率及社区公交的社区覆盖率达100%。在打造空间场景时,更加细化地对老旧社区的断头路、新建社区的街道宽度等作出规定,并引导老旧社区拆除封闭大院围墙,不鼓励新兴社区建设封闭小区,全面推行开敞式社区建设。
“全龄全时”的社区新消费场景及“共谋发展”的社区双创生态,是打造产业场景的亮点。其中特别提到,建设邻里中心、生活体验馆等综合服务设施时,可探索采用股份制、众筹、资产入股等方式。“共治”是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重要特色,因而《规划》特别强调营造整体联动、互联互动的共治场景。《规划》还提出营造云端集成、智慧生活的智慧场景,比如推动社区建设智能安防系统,建立无死角的公共场所监控系统,全方位智慧门禁管理系统等。
发展目标
●2025年,建成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2035年,建成彰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社区
●2050年,建成全面发展、绿色永续、智慧创新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想社区
三大类型
●城镇社区 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2150至2250个
●产业社区 位于产业功能区内,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社区。 合理数量区间为250至350个
●乡村社区 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融合的社区。 合理数量区间为1500至1600个
七大场景
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
意义深远
适应城市治理结构的变化
衔接城市总规和公园城市规划
成都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表示,《规划》的编制,其实是成都主动适应当前城市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引导政府的工作重心下沉,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超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刚出炉的《规划》不仅与成都新一轮城市总规和公园城市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在战略目标、规划理念和标准要求上都将新发展理念和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深入落实。
比如,《规划》充分吸收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等公园城市先进理念和要求。
再比如,在社区发展治理三步走战略中对接了新一轮城市总规和公园城市规划目标,提出2035年建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社区。
而在指标体系中,有21项指标是将公园城市规划的相应指标落实到社区层面。同时,还强调从社区层面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落实生态文明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社区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治理策略,在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共商、共建、共治模式建设公园社区,推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严丹
解读
打造理想社区
规划提出这些亮点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发布,瞄准最小细胞“社区”,成都揭开了打造理想社区的最新规划蓝图。
■社区优化
从4357个到最多4200个 “规模是动态调整的”
此次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一个颇为前卫的策略:对社区进行优化。
这将是一次极大的调整。从数字来看,全市现有的4357个城乡社区(村),调整后的合理数量区间变成了3900至4200个,较之前最多减少了457个。随着城市发展,为什么社区数量还在减少?
“与其说精简社区数量,不如用调整更加恰当。”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说,关键是要符合城市化发展,比如在疏解中优地区的人口密度时,就会逐渐向南、向东转移。考虑了人口迁移趋势和地区产业发展情况,“社区规模可大可小,是动态调整的”。比如,东部新城的一些新建区域,在人口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时,社区规模可以设定得大一些,而之后社区规模有明显提升后,再有条件进行拆分。
郑志解读称,此次对社区的规划年限到了2050年,“它是一个终极目标,并不是近期就要按照这一数量进行调整”。
■产业社区
治理模式、发展要求
与普通社区有很大不同
这一次社区总体规划中还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就是产业社区。
郑志称,成都明确要通过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此次规划的产业社区,主要集中在66个产业功能区里,其治理模式、发展要求与普通社区有很大不同。比如,围绕就业人群在住房问题上的痛点,产业社区就以“职住平衡”为目标推动配置适宜比例的住宅、人才公寓、宿舍、公租房等居住空间,在员工较为集中居住的区域设立共享会客厅、共享娱乐空间、共享洗衣房、共享厨房等。
而针对就业人群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规划提出社区应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就近入学条件,合理配置中小学、幼儿园等。
作为凸显成都特色的社区类型,未来产业社区将从功能配套、组织构建、服务模式上研究新政策、出台新措施,破解产城分离、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新闻推荐
鲁迅文学奖得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有水滋润的成都 特别能触发诗人的灵感
文物守护人:周啸天守护文物:摩诃池“摩诃池在唐代成为著名的游览地,杜甫的《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广...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