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耕教育课程让素质教育更“接地气”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0-18 06:02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成都空港花田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而其他农耕、博物题材类景区也不遑多让,有机庄园、亲子农场、农博小镇……吸引了不少亲子游的消费者。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

然而,教育是体系化、专业性的,从网红景点到研学基地,中间还有漫长的探索和建设过程。处在新风口的研学产业,是再走一遍蜂拥而入、价格大战、挤出泡沫、黯然退场的老套路,还是从一开始就以行业自律和联盟的形式,进行科学发展?

9月24日,成都市的一些校长、相关教研员、德育主任以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双流空港花田农耕研学基地进行了座谈,交流农耕教育融合课程的迷思与探索。

观点

热发展还需冷思考

研学产业风口下,切忌急功近利

魏虹(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我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眼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投向教育,感到很欣慰。但资源多了,对其进行梳理、筛选的任务也重了。要先厘清概念,再判断各种教育形式与自己的适切性和匹配性。

先说“农耕文化”。文化要活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体验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摆在展厅。“研学旅行”是指以旅行的方式承载学习,考虑其操作性,武侯区已将这一提法改为“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则侧重知识、技能、能力、习惯、品格的融合发展。

总之,要规划先行,分步解决。要考虑以怎样的项目呈现,是课程的,还是活动的?是学校与基地共建,还是全部由基地提供?

作为一项综合性学习实践,它跨学科、跨学段、跨人群,不仅内容要科学条理丰富,还要有学习的辅助材料。想要做好,对专业性的要求是很高的。

张学勇(成都树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研学项目首先要考虑商业模式,确保项目在经济上具备可行性;其次要考虑到研学项目具有教育属性,涉及学校、学生、家长、主管部门及运营方等多方主体。运营方应当在提供品质研学课程的同时,着力提升多方参与主体开展研学活动的便利性。

现状

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学校诉求不一,订制服务亟待加强

田精耘(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调研员)

我对劳动教育和农耕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曾经带领全校师生在教学楼的楼顶种水稻,不仅种了出来,还打成米煮了饭吃。

不过每个校长的管理风格和教学理念都不一样,要想牢固树立起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校长要先转变观念。

作为学校方,对研学基地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基地建设导向要紧跟政策导向,安全系数要高,软硬件都要比较成熟。其次,学习内容要丰富,如果是一天的行程,要确保有充足的收获感。教育资源要体现时代性,最好有前沿科技。最后,“泛研学”是个较好的提法,可以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操作上有更多灵活性;在课程共建方面,研发课程难度是比较高的,不同学校的老师是否愿意参加,能否胜任,课程研发出来后,知识产权归属也是要考虑的。

黄海涛(成都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

我当老师很多年了,自认为学生现在欠缺的以及需要补课的,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学生非常有必要在研学当中,体验这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

但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的学习已经很辛苦,目前很多研学是旨在让师生“放松”一下的,如果再有额外任务,怕会引起师生及家长的抵触。这就要求研学在设计上更精妙,通过设置新奇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让参与者不觉得累。另外,要能够将大部分学习任务在当天当场消化。

最后,研学基地的资质问题是学校看重的,一般学校都是将活动托付给第三方来组织;对于首次合作的基地,要检视他们的资质,这样才能让家长和学校放心。

许放箭(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德育处主任)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研学活动,因为组织得多,发现问题也较多。最突出的问题是,承诺的体验内容实现不了,比如,某网红村据说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豆瓣,但到了之后却被告知不行。另外就是资源的持续性,这次来可以,下次来不行了,感觉很不正规。最后,对方没有专业管理人员,只是带学生走马观花,这些导致研学目标完成度达不到要求。

我们的研学遵循“三段论”,比如去大熊猫基地,出发前两周就开始准备,现场研学时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回来后再进行成果展示。从网红打卡地到成熟的研学基地,也需要不断磨砺,让研学不是一次性的打卡,而能够让学生每次来每次都有收获,循序渐进沉淀出成果。

李彤(成都市武侯区晋阳小学校长)

学生远离自然、远离劳动太久了,我的办学主张是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办一所蓝天下的学校,因此我带领师生开辟了一方种植园,积极开展研学。

我认为,研学要打好三张牌:家庭牌、学校牌、社会牌。亲子教育,可做出多元、特色、优质的课程,但课程团队和专家顾问不能靠学校,要向社会招募,学校老师只是课程研发的执行者。

对于研学基地,建议向深处挖掘特色。例如,瑞士一家百年基地,专注做体育营地,分森林、平原、河流等不同项目,面向全球招募教练员。美国有个飞机坟场,把所有报废的飞机收集起来,吸引了很多游客,也是独一无二的航空爱好者乐园。我校还曾组织帐篷露营研学,虽然条件艰苦,但给师生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愿景

百校共建研学基地

开放性研学,为学校和学生赋能

温泉(四川鑫华万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的劳动教育的提出,与以往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诉求,它紧盯“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病,紧盯AI时代全球创新能力竞争和国家人才战略的大局。

既有的研学基地提供“菜单”,学校只能按菜单来点菜。我们希望打造的是“开放性厨房”,学校可以有更加主动、创造性的发挥,做出与自身历史传统、优势学科、既有的资源禀赋相衔接的课程。最后,每个学校都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其他学校还可以共享。

鑫华万象希望把空港花田打造成百校共建农耕基地示范基地,利用便利的交通枢纽的独特性,让学校教学和研学基地更好地结合后,再展示在川内外的公众视线中。

我们理想的模式是,将研学基地和辅助材料等开放给学校师生使用,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共建。学习内容不与教学大纲脱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最后,将空港花田打造成每个学校的花田,同时也是每个家庭的花田,每个学生的花田,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建设的痕迹。

我们还有个大胆的想法,将基地的打造过程也作为学习资源,开放给学生。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教育者的眼界和胆识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成长需要。

王蓉(青羊区社区教育与青少年服务中心培训部主任)

我既是一名社区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心理学老师。农耕研学基地与心理自然疗愈的场所有很多重合,学生在亲近自然和园艺劳动的过程中接受自然疗愈,获得饱满的精神和斗志,高效且愉悦地完成学习。这方面,四川园艺疗法协会和树德中学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合作打造农耕研学基地,带给学生和成都市民全新的自然疗愈场所。

新闻推荐

成都1334座城市桥梁运行安全状态良好 “智能化”管理 实时监测桥梁安全

■天府早报记者冯浕10月17日,天府早报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获悉,成都市现有城市桥梁1334座,这些桥梁星罗棋布,分布于城...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