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馆藏文献展在京举行

澎湃新闻 2019-10-12 14:27 大字

最近,国家图书馆在总馆北区二层大厅举办了“共和国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馆藏文献展。以弘扬42位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为主题,依托馆藏文献,从2000余种与获得者相关的馆藏文献中,精选他们的代表性著作、相关研究型文献和新闻报道资料,共展出图书65种,报刊13种19册。

国家图书馆将向社会各界发布“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专题页面,包括42位获奖者基本信息、馆藏专题文献目录、出版社授权使用的相关主题电子图书、“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专栏及相关媒体报道等。其中,国家图书馆将首次发布5段顾方舟口述史料视频,并发布顾方舟先生相关图片资料等。

展出内容在国家图书馆北区二层集中呈现,以“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三类奖项为脉络,并辅以人物事迹简介,相关报道再现以及代表作品陈列。全方位讲述建国以来,这些杰出人士的代表的动人事迹。

42位获奖者中,有隐姓埋名数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黄旭华;有躬耕田间,将亿万人的吃饭问题视为头等大事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走过枪林弹雨,用热血和生命诠释英雄本色的李延年;有默默坚守一方热土,在沙漠边缘筑起绿色屏障的王有德;也有定居中国数十年,为新中国培养大量外语人才的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和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生命的都贵玛……他们的名字,都因为各自杰出的贡献与奉献精神镌刻在中国的历史中。

展览现场

唯一已逝世的国家勋章获得者:于敏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在这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选中,来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组织决定让正在研究原子弹的于敏转而投身到氢弹研究中。原子弹和氢弹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的中国,研究者们对氢弹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但于敏当时的承诺是:“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是“两弹一星”元勋里少有的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国产”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将他比作“足球场上总能临门一脚、应声入网、起关键作用的人”。

73岁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题为《抒怀》的诗总结自己,其中两句,“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随着他的离世,“两弹一星”获得者目前仅3人健在。

于敏

相关报道、作品陈列(于敏)

新中国外语教育的拓荒人

42人中有众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代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他们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故事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其中,持有英国、加拿大双重国籍,却在一个世纪中,有90多年都在中国度过的伊莎白·柯鲁克格外引人注目。1915年出生的她,如今已是104岁的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常有学生看到她漫步校园的身影。

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于成都,其父饶和美(Homer G. Brown)和其母饶珍芳(Muriel J. Hockey)都是加拿大人,两人曾创办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医学大学——华西协和大学。这里是我国牙科学的发源地。

伊莎白四五岁时去了加拿大,但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那年回到中国,在成都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回忆6岁回到成都以后上小学的时候,伊莎白说,那个时候有军阀,还在混战,成都地区两个军阀对抗,一个把另一个赶出去了,当时她们到外边玩还能捡到子弹壳,就像集邮一样。那时,父母在暑期会带着女儿到川西凉爽的山区里游玩。那里有很多少数民族,在那里,她接触到了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村落,内心里渐渐产生了对农村、对人的兴趣。

在父母要求下,伊莎白硕士期间攻读了儿童心理学,但少年时代的成都记忆让她对人类学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并最终选择回到中国。她观察记录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撰写了多部反映中国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建设的专著,包括《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等,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做出了贡献。

此外,伊莎白还是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她与丈夫大卫·柯鲁克一道,编纂教材、改革课程,在那个艰难的开拓期,培养了新中国首批外事干部、大批学者和外交英才。她还常常邀请学生到家中练习口语,她的亲切友善、乐观豁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草原母亲”都贵玛

由巴特尔执导的电视剧《国家孩子》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剧中的乌兰其其格正是以草原额吉都贵玛老人为原型创作的角色。

20世纪60 年代,因为自然灾害,江浙一带陷入经济困难,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达成共识,三千多名南方孤儿以“国家孩子”名义交由蒙古族牧民抚养。年仅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育院,主动承担起28名孤儿的抚养任务。

事实上,都贵玛自己也是一个孤儿,她4岁那年父母就去世了,一直由姨妈带大,因此都贵玛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根据我们蒙古族的传统,我们带着衣服给他们穿上,意味着这些孤儿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都贵玛说。

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月,28名上海孤儿在都贵玛的精心呵护下,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创造了草原上的奇迹。28名孤儿陆续被更多的草原阿爸、额吉领养走,内蒙古大草原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都贵玛也被当地民众称为“草原母亲”。

孩子们走后,都贵玛积极学习蒙医蒙药知识。然而文化基础较差的她更是经历了许多困难,别人一天学会的东西,她就花费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向方圆百公里内的妇科大夫请教。凭借着极大地毅力与热情,她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妇产科大夫,先后挽救了40多位妇女的生命,也因此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保护神”。

颁奖辞中写道:都贵玛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据悉,10月份,国家图书馆还将在总馆北区四层视听服务空间举办“学榜样·诵中华”诵读活动。活动以“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事迹报道为诵读文本,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2000余个朗读亭,通过线下诵读音频录制和线上诵读音频分享等方式,号召并鼓励全国读者走进身边的图书馆,参与到“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系列活动中。

相关报道展示(都贵玛)

新闻推荐

未来的东部新城将建成这样 慢行步道直达天府奥体城赛事场馆 龙马湖中央活力区将建“立体城市” 成都国际职教城打造成“天府匠谷”

建设中的淮州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初具规模的简州新城人才公园空港新城未来将用蓝白色作为主打色来“打扮”自己,突出“高级...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