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来西博城观展 这里留住了供销社的集体记忆

成都商报 2019-10-04 00:40 大字

展览现场

“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成都人的口头禅,也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最令人羡慕的四大职业。其中,以“营业员”为代表的供销社,保障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长达三四十年。

“买东西,到供销社去!”老成都人至今记得这句顺口溜。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一个能满足人们一切需求的神奇的地方,也是集体经济时代的全民记忆。如今,穿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国庆期间游客还能看到那个火红年代留下的痕迹。

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承办的“壮丽七十年阔步新时代——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成都西博城举行,用省级综合馆、市州组合馆、时光情景厅3大板块和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展区,浓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能见到的场景

在西博城里“活”了过来

在时光情景厅,通过老物件陈列、情景再现等方式,生动讲述了70年间四川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有着几代人记忆连接的供销社也被搬到现场——高高的木质货架上摆满各式商品:手电筒、文具盒、连环画、铝制开水瓶、糖果盒、搪瓷盆……这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能见到的场景,在西博城里“活”了过来。

对于62岁的前成都市档案学会理事长姬勇而言,供销社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上世纪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比较紧缺,东西都是统一供应,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当时执行票证制度,油盐酱醋茶,包括火柴、布匹、煤油等日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兜里光有票证还不行!碰上一些紧俏的布料,没法平分就只能靠抓阄解决。当然,如果遇到结婚的新人,大家都会自觉地谦让。”

“老成都”的记忆在这里慢放

看得见的变化就在身边流转

国庆期间来西博城逛展的老成都人李明国对供销社同样有着深刻记忆。李明国年纪与姬勇相仿,年轻时曾下乡插队当过知青。

“下乡插队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去供销社,里面商品吃穿用俱全。在生产队上工,9点能休息15分钟左右,农民家有人送稀饭,我们知青没人送,就跑去供销社买吃的,那时几分几角钱就能买到小零嘴。”李明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村或大或小都有个供销社,按人限量凭票供应,供销社诚信经营,没有掺杂掺假,也不会出现缺斤少两。大人也很放心,一般会把钱或票证放进一个布袋中,小孩跑去供销社买东西,营业员看到了就知道要买什么。

李明国记忆最深刻的供销社美食是兰花豆。“那时的兰花豆其实就是大蚕豆用水泡软,在一头划上十字刀,用油一炸,再撒上盐巴,一开口就唤作兰花豆。在缺油水的年代,洋溢着油香的酥脆的兰花豆简直算是人间美味。”

除了供销社,搪瓷缸、煤油灯、军用水壶、老式座钟、牡丹牌电风扇、二八自行车、东方红缝纫机……这些曾与人们朝夕相伴的老物件静静躺在了时光情景厅,漫步其中,“老成都”的记忆在这里慢放,看得见的变化就在身边流转。流动的时光中,是中国人70载的生活记忆,也是四川人民的情怀与芳华。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王垚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精细城市管理 助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城管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成都精细城市管理助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管理是实现人民群...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