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风味”如此独特,为何文案还走“舌尖”套路?

成都商报 2019-09-28 01:50 大字

1

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常和朋友去鼓楼附近的一家成都小吃店吃酸辣粉。虽然最核心的材料是用干红苕粉泡发的,不及手打的鲜粉爽口,但老板为了接近原产地风味,每月托人从成都寄来海椒面、花椒面等一众调料,冬天还能想方设法搞来豌豆尖儿,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成都味道。

我现在工作的公司附近,有一家很出名的港茶餐厅,我很好奇拼桌的食客为什么那么多人讲广东话。有一天点菜的时候忍不住问老板,他颇为得意地说,都是他的广东老乡介绍过来的,因为他家烧鹅饭用的肥鹅全是从广州空运过来的,“才有这么肥”。

对大多数普通食客来讲,粉不就是粉,鹅不就是鹅吗?吃到腹中都是一个样,但对于吃着它们长大的当地人来说,嘴和胃都能辨别出中间的细微差别——原产地的风味,无与伦比。

2

说起国产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在它播出7年之后,仍以13.6万人次的观看量和9.4的评分,高居豆瓣美食纪录片之首。

“舌尖1”的爆红,催生了大量国产美食纪录片的诞生,其中不乏佳作,《风味人间》《寻味顺德》《早餐中国》《川味》……今年,陈晓卿卸任导演转做监制,携手“风味”系列重回荧幕,第一季《风味原产地·潮汕》,用生腌蟹、腐乳饼、鱼饭、卤鹅等20道特色风味撩拨完吃货们的心尖后,第二季云南就紧随其后登场,10道少数民族新奇口味让人大开眼界。

3

与“潮汕篇”相比,“云南篇”给人的感觉是古怪的。

半生猪血制成的“猪血撒”;漆油、米酒、蜂蛹制成的“侠拉”;用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舂作而成的凉菜“喃撇”,“滋味绵软,不过,风味浓烈”——小女孩被家长用筷子尖儿喂了一小口,舌头才刚感受到滋味,就翻了个白眼一口吐掉。成熟的野生酸味水果“酸多依”,“散发着诱人果香,入口却高度酸涩”,在深情的解说音介绍下,小男孩接过一颗才轻轻咬下一口,表情就立刻失控:嘴角紧抿,眉头皱拢……当地人都无法自由驾驭啊!最让我服气的还是漆油,云南人连“光是靠近都可能会过敏的”漆树籽都要拿来榨油吃!

大量花朵、果实、昆虫、生鲜制作而成的食物,“云南篇”给我的感觉是猎奇大于赏味。和我一样叹为观止的,还有号称“什么都吃”的广东人,他们在弹幕里认输:“广东人表示不敢说话。”

4

持续滥用的“舌尖体”解说词,似乎已成为美食纪录片的传统套路,在“风味”系列里也不例外。

接地气的“吃货”已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看似更高级的“老饕”;馅儿不再叫馅儿,而被推崇为“味觉核心的构建”;还有“美酒相配,白粥相送”这样工整的对仗,搭配精细切分的熟练镜头,都能看到一种刻意的做作。

“在云南酸水果的庞大队伍中,有一种就像神秘的隐士高人。”“精密的肌理,不规则的孔洞,仿佛月球的表面。”各种修辞手法用到飞起,光听到这样的描述,你能猜到说的是什么吗?

既然风味如此独特丰盛,为什么文案不能走出新路呢?(Atlas)

新闻推荐

金兴防水:勇做新时代绿色防水追梦人

从2015年成为“成都市著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到2016年荣获“四川政府采购诚信供应商”“中国建筑建材行业知名品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