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成都的5个“健康”关键词
红星新闻记者 王欢
一句“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道出世人对成都的肯定、喜爱和依恋。
在宜居成都这块金字招牌上,“健康”的内涵历久弥新。早在1993年,成都市就在全国率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连续保持这一荣誉二十余年之后,2018年成都又入选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是入选的唯一一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并获得“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桂冠。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得益于城市健康水平的整体推进,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80.54岁,增长了45.54岁,比全省平均期望寿命高出3.44岁,比全国高出3.54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低位,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与技术,使人民的健康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得到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间,成都用无数细节尽力诠释“健康城市”的理念,用5个关键词成就了1633万成都人的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
病有所医
成都卫生健康事业以“大卫生、大健康、大服务、大共享”为理念,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供给位居全国前列。
2018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1347张增加到14.32万张,现每千人口床位数(张)8.77张,远高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20个增加到10755个,现有三级医院67个(其中三甲27个)。2018年卫生总费用中,居民个人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32.93%下降到2018年的17.88%,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在副省级城市中相对较低。
2018年起,全市启动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日间手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20项工作,全市459个医疗机构实现检测检验结果互认。大力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医联体内100%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2012年,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目前,全市有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4200家,其中乡镇卫生院26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5家,村卫生室369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3个,基本实现了街道、乡镇、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2009年,成都市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了国家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覆盖,人均经费投入已由2009年的20元增加至2018年的65.92元,较国家标准增加近11元。截止2019年8月,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357支,签约640.29万人,其中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511万余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死因顺位中,传染病也由解放初期的第1位,降至2018年的第8位。
老有所养
如今的成都平原,不但是“少宜入蜀”的创业发展宝地,还延续了自古以来“老不出川”的养老胜地美名,老年人康养的软硬件条件完善。全市大力开展社区养老院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圈,各区(市)县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4%,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
2015年3月起,成都市成为全国第二个、西部第一个由财政补助开展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项目的城市,成都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可以免费接种肺炎疫苗。2018年,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被中国老年医学会授予“老年医疗照护培训基地”,为全市从事老年照护的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
成都市作为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2019年7月发布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方案》,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人文关怀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无意义的过度治疗,用爱点亮生命一公里。这份方案提出家庭医生、网约护士等应参与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制定安宁疗护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并纳入长期照护保险支付,加强安宁疗护人才建设等。
妇幼安康
母婴安全,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存在高龄、有剖腹产史等危险生育因素的孕妇比例猛增的现状下,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却不升反降,得益于科学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以及大力推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的标准化救治。
成都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体系已经建立并运行多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县级-片区-市级三级产儿科急救网络体系,并集全市优势医疗资源不断加强三级救治中心建设,每个产儿科急救中心都配备了麻醉、ICU等多学科团队,具备开展各类孕产急诊手术、新生儿抢救的硬件条件。70%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三级乙等水平,基层助产机构(含民营医院)遇到急难险重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时,可以第一时间就近对接产儿科急救中心。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建成 “妇幼医联体信息协同平台”,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提供远程会诊、网络预约挂号、双向转诊以及在线业务学习。四川大学华西二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华西妇儿联盟”,开展“成都市基层医生儿科医疗能力培训暨华西妇儿联盟培训”,提升基层儿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生态宜居
作为享誉千年的“天府之国”,成都一直有宜居宜业的美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老旧院落改造,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已有18个区(市)县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镇70个。
“健康细胞”成都模式是成都市在探索建设好健康城市的道路上的独创思路,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健康细胞工程标准,包括健康家庭、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乡镇等标准,“由小及大”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做法,被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入健康城市建设典型案例,获国家卫健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2017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235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0.2%,创下2013年实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成绩;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增加16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6天。全市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初步呈现“绿满蓉城”盛景。
协同发展
2012年以来,全市卫健系统按照对口援建的安排部署,秉承真情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工作要求,每年选派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500余名,对甘孜州14个县、阿坝州6个、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对口帮扶,把健康送进雪域高原。
截至目前,成都市援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与民族地区诊疗275.79万人次,开展手术3.23万例,业务培训8.9万人次,各区(市)县和支援机构投入资金1070.5万元,捐赠医疗设施设备价值1197.77万元,捐赠各类药品价值1382.73万元。
新闻推荐
日本长崎各界嘉宾近距离体验了天府文化魅力一个是享誉世界的“天府之国”,一个是地处日本南端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国成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