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伍立杨的书房室雅何须大 藏书贵在精
探访伍立杨的书房 “在我看来,阅读可以让一个处于有限时空的人,穿越种种障碍,与智慧的头脑交流。而归根结底,阅读还可以是人生的一个精神避难所。” ——伍立杨谈阅读
伍立杨与他的书房。
伍立杨收藏的民国版《谈艺录》。
伍立杨收藏的《管锥篇》。
伍立杨收藏的余光中散文集。
伍立杨收藏的《民国丛书》。
伍立杨。
在知识密集型的当下社会和时代,一个写作者,如果提供不了超出一般人的见识,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服众。近些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学者气质特别明显的作家,他们有强大的叙事能力,敏锐的文体意识,智慧的史学见解。伍立杨就是典型的学者型作家。近些年,他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近代、民国史的研究和著述上,写出多部很有分量的史论专著和学术随笔,比如《铁血黄花—清末民初暗杀论》《中国1911》《潜龙在渊—章太炎传》《故纸风雪》《大梦谁觉》《烽火智囊》《倒计时:晚清迷局中的生死较量》等。
其中,《中国1911》被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评价为:“博采史实,另辟蹊径,辛亥百年,鉴古烛今。”而在一个作家的养成因素中,一定离不开他爱读的书。在一个人的阅读世界里,往往藏着写作风格的来路,精神世界的秘密。
2019年夏天,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伍立杨在成都的家中,探访他的书房。通过了解他从少年时代开始至今的丰盛阅读史,我们发现,他在阅读、写作、思考、治学方面,有非常自恰的精神,体现出一位思考型作家的优良禀赋。
壹
最爱《管锥篇》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孙中山先生年谱长编》《蔡元培年谱长编》《四川军阀史料》《章太炎政论选集》《白崇禧回忆录》《白先勇回忆录》《曹汝霖回忆录》,以及民国奇女子刘曼卿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旅行志《康藏轺征》……从伍立杨的书架陈列,能清晰看到他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旨趣所在:历史类与知识类。
最显眼的是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一套《民国丛书》,长长的一排,非常壮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工资还很低的伍立杨,觉得这套书很有研究价值,决定节衣缩食收集这个系列。“《民国丛书》不是说民国时期的事,它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教授、历史学家等的著作。内容涉及到中国教育史、经济史、军事史、中国人口问题。”伍立杨尤为喜爱翻看回忆录,“有些东西会看得人哑然失笑,那些难以置信的细节,居然会发生。回忆录是一手资料,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是无法虚构的,甚至连小说家都写不出来。”
“在大学时,我就读了《围城》《谈艺录》,《管锥篇》当时还没有出全。这是钱锺书先生于1960至19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出一本我就买一本,到现在还保存有最早的版本。我非常喜欢《管锥篇》,涉及的面深而广,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更妙的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有见识有趣味。”伍立杨的书房里,有他钦佩的钱锺书先生的所有著作。
大学毕业后,伍立杨在《人民日报》工作,从单位的前辈舒展先生那里,了解到钱锺书先生的性格、轶事、读书的习惯等等,非常敬仰。”他还写过关于钱锺书的书评,发表在《名作欣赏》上,观点很新颖。在前辈的建议下,他把文章原件寄给钱先生,当时钱先生身体有恙,他得到了杨绛先生的回信。
贰
也爱张恨水寻常巷陌中的家国沧桑
书海无涯,读书总要有所选择。伍立杨有自己的标准,“首先,我觉得,作者人品端正,是最重要的。第二,见识和判断力要特别高,能让人佩服。如果一个在思想高度、见识能力上,都不能让你佩服的作家,你看他干嘛?”他坚定认为,聪明人读书,尽量去读一流的书,取法之上,才得乎其中。
伍立杨的阅读注重事实、见识、才华,历史地理,口述史,非虚构,得他的偏爱。这也是他尤为喜欢章太炎、唐德刚、黄仁宇、钱锺书这样的阅读对象的原因。他藏有成套的唐德刚文集,他认为唐德刚的文字,“非常高明。犹如明珠走盘,既有声音又有色彩。他写的历史著作,一字一句,更是犹如贴身短打,拳拳到肉,没有一拳是打不到要害的,令人佩服!”
世人皆知,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其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通行于世,让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有评价说:“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张恨水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然而,较少人知道的是,张恨水的散文写作,成就斐然。除了小说家身份,张恨水终身的职业是一位报人。1938年1月,张恨水到达重庆即被陈铭德聘为《新民报》主笔兼副刊主编。自1月15日起,在副刊《最后关头》连续发表散文及大量杂感。张恨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日一篇,累计发表杂文一千多篇,字数达百万字。只是一直为小说家的巨大声名所掩,张恨水散文印行于世者并不多,世人之中知者亦少。
伍立杨书房中,就有20多年前出版的张恨水随笔集《最后关头》。此书收录张恨水在其主编的《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刊发的短论杂文,所论之事不仅切中时弊,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恨水那于寻常旧时巷陌之中寄寓的家国沧桑之感。此外,张恨水还有《小月旦》《山窗小品》《北京人随笔》《上下古今谈》《明珠》《写作生涯回忆》等散文集。
在伍立杨看来,张恨水的散文作品成就并不亚于他的小说创作。较之小说创作,张恨水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写作生涯始终,与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态、生活阅历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加强其散文研究,将具有透视作家心灵世界、观照作家创作思想的直接意义。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张恨水一天可以写出来六篇评论。他不仅给自己报纸写,还给其他报纸写。社评、杂文、诗词史、美学史、历史人物评价,杂糅进了很多东西。有时候时间来不及,上夜班需要他的稿子。只见他背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一篇稿子就出来了。据说,身边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他的口述,直接排字印刷,可见他写稿子倚马可待,基本不需要修改。”很长一段时间,伍立杨只要一有空,都要翻一翻张恨水的作品,“张恨水的时评很有生命力,里面有历史、美学、人心、人性的思考,永远不会过时。”
伍立杨藏有不少线装书,这些书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买到的。他翻开一套《清代画家诗史》,如数家珍,“这套书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明代以后的文人,是作家的同时,往往也是画家。一直到清代,清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是很有名的画家。那么像这些人,我们文学史往往单讲他文学方面的成就,绘画史又光讲绘画方面的成就,没有融合。这套书基本上都是以诗人面貌出现的画家,那么也可以另外取个名字,叫‘作家的绘画史’。”
叁
读书的境界与藏书多少并不直接相关
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经常阅读的对象,往往会深刻影响到其的文风。伍立杨坦言,“我最喜欢的几个作家,都影响到了我的写作。少年时代,我最喜欢看小说。长大后,觉得非虚构方面的书籍,给我的智慧、思想启发,远远超越了小说。”
在伍立杨的少年时代,所能找到的书很少,对书总是有一种饥渴感。这种饥渴感直到上了大学,才得以缓解。他最喜欢古籍书库。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古籍书库的管理员,都跟他成了朋友,“古籍书库人很少,管理员是很寂寞的。”从古籍阅读那里,伍立杨获得了很多营养,“古人对文字的驱遣力,是很令人敬佩的。可以说,每个文字都是弹无虚发。”在图书馆里进行深度阅读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人民日报》的图书馆很好,里面的古籍藏书量,据说比一些省级图书馆都大。我在那里借着看了很多书。”他也爱去北京的琉璃厂,买了不少珍贵的线装书。后来,他又到海南工作,“借书、买书没有那么方便了,但后来网购发达了,能够买当地买不到的书。”
现在有很多藏书家,很喜欢藏纸质版本的图书,甚至有人专门买了房子放书。但伍立杨认为,读书到了足够高的境界,与藏书多少并不直接相关。他特别提到钱锺书先生对书的态度,“钱先生读书但不怎么藏书。我从不少人的回忆文章,包括去过他家的朋友回忆中发现,钱先生家里几乎是不藏书的。即便有一些书,也多是辞典、工具书一类。当时有人很夸张地形容,钱先生有照相术的记忆,他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看过的书都记得。其实主要跟钱先生勤奋、读书得法有关。他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添补。他要看书、查资料,就到图书馆去借。等他把书都读到肚子里去,消化了之后,就成了他的营养,他就不需要藏纸质书。在我的猜测中,估计他觉得,任何身外之物,过于执着,就容易成了人生的累赘吧。”对于这种读书的境界,伍立杨感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凉山州走出去,到广州读大学,在北京工作,又到海南,如今回到四川,在成都安家。在省作协工作,搬过多次家的伍立杨坦言,每次搬家,其实主要是搬书,是一个大工程,“有些书,我也不敢邮寄,怕丢,我还得亲自带着。搬家到成都的时候,光打包就打了108箱。其他东西都可以到了新家再买,但很多书不是想买就能轻易买得到的。”回望往事,伍立杨对阅读有很大感恩,“在我看来,阅读可以让一个处于有限时空的人,穿越种种障碍,与智慧的头脑交流。而归根结底,阅读还可以是人生的一个精神避难所。”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谌
|名家档案|
伍立杨,男,1964年生,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其后长期任人民日报社记者,主任编辑。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国1911》《民国幕僚史话》《章太炎传》《铁血黄花——清末民初暗杀论》等三十余种。曾获文汇报全国随笔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及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多项。曾任海南省第四届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新闻推荐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成功承办四川银行业三年合规文化建设天府行巡回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业从业人员合规经营意识,培育良好的合规管理文化,四川银行业协会推出了“深植合规理念、构筑合规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