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以性别给教育定框框

济宁晚报 2019-09-12 09:36 大字

■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9月9日,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一场男生女生“舞台秀”上演。从上学期开始,草小西区就在二年级试行年级课程“男生女生”课,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现在“男生女生”课又添新内容:“快乐毛线”和“能工巧匠”,前者只招收女生,学习内容是“打毛线”“织毛衣”,后者则只属于男生,学习“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

开设男生课、女生课的由头,仍是人们近年来不断提及的“男孩危机”。该校校长表示,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在同一条输出轨道上“被塑造”,导致男孩缺少足够的空间来豪气勃发地成长,女孩则缺乏宁静温婉的榜样可循,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的现象。

相关调查显示,男生在学业、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同龄女生。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种趋势,并开始思考如何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或改变课程设置,或增加男老师的数量,各种方法不一而足。学校能够从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渐渐转变,继而关注学生的体格、性格,是值得称赞和借鉴的。

只是,对于男生女生课程,却总让人觉得并没有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对症下药”。要说义务教育阶段男孩多方面落后于同龄女孩,缺乏男孩特性,这毕竟有调查数据支撑,我们的确应当在教育上找找原因,多想想为什么。但是女孩不够宁静温婉也成了“性别错位”现象,并将“织毛衣”这一技能视为使她们温婉起来的途径,却与现代教育有些矛盾。

在几十年前或者更早时期,社会对女性的培养目标就倾向于温柔内敛、精于家务、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不仅是家庭分工标配,更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以至于有少数在事业上成功、性格上强势的女性被称为“女强人”,暴露了“强大”是男性专属的偏见。事实上,即便传统教育下女性大多是温婉宁静的,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应该这样或者愿意这样,只是被刻意塑造成了某种标准形象。时代在发展,当现代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观念的地位,时下人们对于女孩的教育就更加倾向于开放和自由,由此性别界限变得更加模糊。越来越多的家长学会尊重女孩们的天性和爱好,而且在时下的奋斗语境中,女孩同样被赋予自强、独立的品格要求。简言之,宁静温婉没什么不好,豪气勃发同样是宝贵品质,女孩也应该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同样,男孩选择学习什么课外知识,也不应以性别为导向。有网友说:“身边有男孩非常喜欢编织,而且织得非常好,反而很多女生对此不感兴趣”。从教育规律上看,抛开性别成见,以兴趣为主导,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出人才。

而男孩的文弱化,恐怕更多是家庭因素造成的。那些难以自立、喜欢撒娇、缺少自我想法的男孩,背后大都有一对喜欢包办一切、害怕孩子吃苦受累的父母。尽管女孩也可能被溺爱,但对于男女有别的教育方式来说,男孩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男子汉的培养不能全指望课程教育,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意味着远离家务事,而应当是有勇气、有担当、有包容心、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经过生活的磨练和挫折后仍然坚守梦想,不屈不饶的人。我们当前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改变,更应该提醒家长们,回归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引导他们。

新闻推荐

劳动实践课谨防性别教育“跑偏”

张立美/文王琳/图近日,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开展的性别课程引发争议。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现在“男生·女生”课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