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街 成都人典型生活的缩影

华西都市报 2019-09-05 02:58 大字

萨摩耶的悠闲生活。

时光的脚步在这里缓缓停下。

成都人早餐:一碗小面。

一个茶客,才显出这条街的热闹已过。

□冯晖文/图

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白天傍晚,你都可以来十一街坐坐。

清晨的雨,把街道彻彻底底清洗干净。整条街只有三棵桉树和一株枸树,深绿色的叶面上没有一粒灰尘,每一片都闪闪发亮。雨中,屋檐下的木椅、竹椅、塑料椅堆成小山,几把加厚牛津布晴雨两用伞如同巨大的蘑菇,那蘑菇也油亮油亮地发着幽光,像刚从厨房水池里捞出来似的。水灵灵的蘑菇东一朵西一朵,有的蘑菇下是一人喝茶,有的蘑菇下是两人闲聊,大一些的蘑菇下是四人围坐激战麻将。

壹 猫猫庙踪影全无

我拿着手机,漫不经心地东拍西摄。按动快门的时候,为了保证手机稳定,拿伞的那只手伸出两根指头搭在手机上,而伞的手柄正好从半握拳状的手中穿过。“哗啦啦”的麻将碰撞声和滴滴答答的雨声是带着凉意和催眠作用的奏鸣曲。街东侧是一通木结构两层“人”字坡屋顶民房,楼下是铺面,楼上堆货。第一家是小卖部,紧接着是好吃面、牛杂火锅、苍蝇馆子。再过去,是一家无门牌无店招的麻将馆。

麻将馆往后是虾脑汇、开心串串、幺鸡面、逗号田螺,最后的12号民居门口有一条叫虎儿的温顺白色大狗,颇通人性。整条街的西侧显得有些单调,只有一座13号大院,临街面是一堵院墙。墙上有介绍猫猫庙历史的小牌子,但是已经找不到半点老建筑的踪影。猫猫庙,这是我所遇到最拗口的庙宇名字,不管怎么读,听上去都像是“猫、猫、猫”。

晴天的街道是另外的模样。清晨,8点刚过,茶客们就陆陆续续到场,5元一杯的茶是这些老买主的内部价,像我这样的生客,刚坐下,老板就问:“哥老倌,喝啥子,10元还是15元?”贰 苍蝇馆子和幺鸡面馆

中午,苍蝇馆子和幺鸡面馆最受欢迎。老茶客依旧悠闲地坐在喝茶打牌时的竹椅上,不需挪动半步,在这里,总的原则是“动手、动口,不动脚”。店里的服务员会一脸灿烂地把面条或饭菜送到茶客面前。茶客们只需将牌局一收,把茶杯往桌边移动一点,牌桌就变成了饭桌。这样快活自在的小日子的的确确有点像天上神仙。这是成都人的福气。

午后一点半,午餐高峰结束。苍蝇馆子往往是第一家关门,老板劳逸结合,只做中午这一餐,因为钱是永远也挣不完的。酒足饭饱,茶客们喝两口茶、抽一根烟,将座位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安排:打麻将的人都集中在街道东侧,而只喝茶不打牌的茶客们自觉移到了街道西侧墙角边。如此小的街道,可以容纳如此多的人,关键在于座位的合理安排和动态的科学调整。这是人性化街道的典范。

每一桌似乎都有一位自然产生的核心人物,他或她会先说一声“可以啰”,这是对刚才的午饭表示满意,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活动进行了铺垫。接着,又一句“来哇,围起”,众人明白,瞬间饭桌又变成了牌桌。这是成都人的街头魔术表演,作家们称其为“生活的艺术”。

虾脑汇在这里落户已经有5年时间,它是十一街餐饮的龙头,让整条街的夜晚都火热起来。串串香、田螺、火锅、冷啖杯、虾脑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一派互帮互助、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叁 三孃的快乐和自豪

抗战时期,沦陷区大量人口西迁大后方成都,为了缓解城区安置压力,在南河以南、华西坝以东这一带,陆续修建居民新村。新村的主路为致民路和龙江路,而垂直于主路修建了几条支路,从东到西依次用数字命名,十一街就是东端第一条支路。

我喜欢用脚丈量街道,这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测量方式,不会引人注意。从街道北端围墙的尽头开始,走到南端致民路口是95步,街道的宽度是10步。

《成都城区街名通览》里介绍十一街长34米。其实,当年的十一街是连接致民路和龙江路的小街,长度远远超过百米。即便是最近几年十一街被拦腰斩断,成为一节“盲肠”,残存的部分也不少于30米。按我习惯的脚步丈量法,95步大致相当于60米。

饕餮,传说中龙的第五子,一个贪吃的家伙。傍晚,朦胧暖黄的灯光下,是成都老饕们埋头弯腰大快朵颐的虔诚背影,这是对人间美食的膜拜,城市的歼灭战是快乐的近战与战术考究的夜战。密密麻麻、专心致志的食客身影构成街道连绵起伏的波浪,这是街道最壮观、最生动的景象,在波浪中游鱼般灵活穿梭的就是三孃。

1954年出生的三孃,瘦小精干,是这条街上无人不知的勤快人。东侧那个没有门牌号的麻将馆就是她在打理。街头小卖部则是妹妹五孃在经营,平时也兼卖些茶水。

三孃出生在这条街上,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她的故事远比这街道长。在致民路中学读初中的她品学兼优,下乡到安县秀水乡,当过民兵排长。好不容易返城就业,却遭遇下岗。不服输的她,1997年开起了茶铺,一干就是20年。这几年,十一街名气越来越大,三孃的生意越来越火。“天天忙,每年4月到10月间最忙,属马的人啊,莫得办法。”三孃的抱怨声里充满苦尽甘来的快乐和几分发自内心的自豪。

这座城市有许多像三孃这样的人,我喜欢倾听他们的故事,这是了解一座城市草根文化的重要渠道。故事里的细节真实、生动,市井气中充满感染力,无数个人的微观史构成了都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是个巨大的剧场,街道就是舞台。人人都是主角,没有剧本。每个人又都是观众,看别人的表演,思考自己的人生。演出没有评委打分、没有专家指导、没有领导光临,你的生活最终会给你的演出亮分。

十一街,即便只是半条街,舞台也同样精彩。

新闻推荐

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 推动成都平原设施联通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刘秋凤)推动设施联通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是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重要议题。9月4日,四川部分全...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