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成都史

成都商报 2019-09-04 02:51 大字

▲1951年,长头式小道奇公共汽车▲1962年,无轨电车在成都亮相▲2013年,新二环高架路BRT快速公交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这个城市的人和他们的时代。”

52岁的罗富强再次回到成都时,已经看不到十来年前在成都生活过的痕迹了。

21世纪初,罗氏夫妇在成都荷花池做服装自制批发生意,凌晨四五点,夫妇二人就得借着星光,将前一天制好的成品放置在两辆“凤凰”牌自行车后座,再穿过一道铁路闸口进入批发市场门口等待。当天营业结束,又将选好的布料装入约来的偏三轮“公式耳朵”上,拜托车夫送货回家。

在西安经营多年的罗富强乘坐高铁回到成都,站在火车北站出口,却再也找不到昔日荷花池的车马踪迹。住在牧华路的儿子过来接他,地铁转公交,最后用共享汽车行驶了一段距离才到家门口。从成都中心圈层的最北到最南,全程花了约1小时40分。

一段近一千公里的回蓉路,罗富强经历了四种交通工具。

《成都方志》记载:蜀道虽因秦岭云横、巫峰锁立而被叹为“难以上青天”,成都则以大道四出、二江双流城下而号“水陆巨冲”,却是地区交通枢纽。这座被大山环抱的平原城市,一直都在敢为天下先的奔跑之中。

从走群众路线的福利债券集资款中开支而开通的成都电车,到进口国外首脑才有资格坐的奔驰第一代S级轿车作为出租车,从1958年元旦宝成铁路通车突破“蜀道难”的桎梏,到开通中欧班列(成都)、打造天府国际机场,正是创意与远见,造就了这座城。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交通文史研究专家张建供图

1951年

1951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组建“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并划拨26万元基本建设费用,加上价值11万元的旧货车46辆,用于改造公交车。

1954年

1954年7月1日,这批公交车于次年7月1日正式上岗。16辆全新公共汽车披红挂彩,陆续从盐市口发往梁家巷。第一班车悬挂毛主席画像,车牌号为7☆10855,这就是成都的第一线(后来的1路)。

1959年

1959年,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选用车况良好的T-234大道奇货车底盘进行改造,先后成功制造出全国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载客200人的两联式公共汽车,及载客达350人的三联式公共汽车。

1962年

1962年元旦这天,成都开设了无轨电车线路,一条从火车北站到盐市口,一条从九眼桥到通惠门。这台“吃电的机器”,因为头顶上有两条大辫子,被老成都人亲切地称为“大辫子车”。

1995年

1995年,成都客车厂推出中国第一辆CNG压缩天然气成品客车。三年后,成都将公交52路上常年运行的24台车辆全部更换为使用压缩天然气的环保车,成都市民终于坐上了闻不到汽油味的公交车。

2013年

2013年5月31日,成都BRT第一班公交车离港出发,快速公交正式开启试运行。开线首日,载客人次达29.19万,是常规公交线路的5-10倍。不久,BRT就被成都人称为成都公交的“特快列车”。

壹 起步

第一批公交

46辆旧货车改造而来

1949年的成都,还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建成区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用成年人的步行速度来看,大约用50分钟就能穿越全城。“那时候的成都可以说是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房前屋后,买盐买醋;左街右坊,买菜买粮。”老成都人郭仕友向记者回忆。

为解决老百姓出行问题,1951年3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组建“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并划拨26万元基本建设费用,加上价值11万元的旧货车46辆,用于改造公交车。

次月,技术人员在棉花街一个小小的汽修车间里,开始着手用旧货车改造车厢全木结构的“长头式”公共汽车。这批公交车因为有着一个凸出来的货车头,被老成都人亲切地称为“长鼻子”车。

很快,这批公交车于次年7月1日正式上岗,很多老成都人都能回忆起当时的盛况:16辆全新公共汽车披红挂彩,陆续从盐市口发往梁家巷。发出的第一班车悬挂毛主席画像,车牌号为7☆10855;第二辆班车悬挂朱德总司令画像,车牌号为7☆10961。这就是成都的第一线(后来的1路)。次年,该线全年载运乘客达1375万人次。

与新中国成都公交发展的序幕被一同拉开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由于技术有限,铁路线就沿着山、江走向一路蜿蜒而下。“混合着汗臭味和咸菜味的车厢”,是老成都人对这趟列车的回忆。尽管条件艰苦,成渝铁路还是实现了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想。

“创业时代”里,成都人还把对交通的摸索放在了电力上。

1962年元旦这天,成都开设了无轨电车线路,一条从火车北站到盐市口,一条从九眼桥到通惠门。这台“吃电的机器”,因为头顶有两条大辫子,被老成都人亲切地称为“大辫子车”。郭仕友亦在短短35年的无轨电车时代体验过几把这个洋气的交通工具:“当时票价4分钱可坐两个站,1毛2可坐全程。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4分钱可以买一个锅盔,解决一顿午饭了。那时坐无轨电车跟过年似的。”

尽管不便宜,蓉城的无轨电车仍是公共交通主力军:成都无轨电车从最初的10辆车,线路5.3千米,年载客1000多万人次,发展至拥有线路5条,线路总长41千米,电车119台,年载客量6600多万人次,“大辫子车”也成为老成都人记忆中的车风景。

公交车和无轨电车在城市主要干道上行驶,对成都众多的小街巷鞭长莫及,自行车和由黄包车改造而来的人力三轮车补充了这一需要。据资料记载,1964年,成都的自行车已发展至7.7万辆,并有人力三轮车1300辆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三毛来成都游玩时,就曾与大街小巷的人力三轮车夫亲切合影。

历史的镜头切换到2005年12月28日清晨,成都大雾。这天,随着奠基仪式上第一铲土在高新站重重掘下,沿着人民南路铺设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成都轨道交通时代来临。此刻的成都,是中国中西部城市跨入地铁时代的第一个城市。

成都交通不仅越来越完善,在速度上也越来越快。

2013年5月31日上午六点,成都BRT第一班公交车离港出发,快速公交正式开启试运行。开线首日,载客人次达29.19万,是常规公交线路的5-10倍。当天最高营运时速达45公里/小时,较原二环路地面52路公交提高1倍。不久,BRT就被成都人称为成都公交的“特快列车”。

2018年,成都的建成区面积已达931.6平方公里,直径34km,地铁穿越整个城市大约需要运行1小时。此时成都的建成面积比70年前扩大51倍有余,直径扩大了7倍。70年来,成都的交通也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一次次更新换代。

贰 提档

全民集资 造出无轨电车

柴油公交 变身绿色公交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这个城市的人和他们的时代。”在成都作家、交通文史研究专家张建看来,成都交通的发展史,也是成都城市的发展史。

8月27日上午,张建与记者进行了一场近3个小时的对话,他翻开历史脉络,回溯成都交通史上数个“第一”的高光时刻,来证明成都人在交通上的创新与远见。正是这些埋在历史封尘下的事件,让我们找到这座城市巨变和其性格形成的渊源。

1984年底,第一批头顶带有“TAXI”标志的成都出租车开上成都街头。35年后的今天,带有“TAXI”标志的出租车不分昼夜穿梭在成都各个角落,与网约车争抢生意。花大价钱约到宝马的乘客在享受着豪车的舒适时,他们却不知道早在62年前,老成都人就享受到了比宝马还要洋气的“VVIP”级待遇。

1957年,成都市政府拨出政府特种资金20万元用于车辆专项采购。第一批到位的出租车包括4辆全新德国梅赛德斯-奔驰220a/w180,这也是奔驰第一代S级轿车。当年属于首脑级别才能坐上的高级轿车,在成都被用来作为全民享用的出租车,票价根据出行距离不同被划为5-7角每公里不等。

成都人不仅进口车,还从改车发展到造车。

1959年,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选用车况良好的T-234大道奇货车底盘进行改造,先后成功制造出全国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载客200人的两联式公共汽车,及载客达350人的三联式公共汽车。那时候,成都还没有一环路,梁家巷、九眼桥、武侯祠,都还在城边上,万年场一带,小孩子们还能扑蝴蝶抓萤火虫。

无轨电车的筹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由于资金困难,成都市政府发放了1元、5元、10元面值不等的福利公债,向全民集资。当时连退休的老大妈也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5元钱用来买债券支持城市电车开办。最终,成都市政府从第二期福利集资款中拨出331.1万正式成立成都市无轨电车筹备处。两年后,成都人踏上电车时代。

成都人在公共汽车能源问题上也在不断创新。

1995年,成都客车厂推出中国第一辆CNG压缩天然气成品客车,品牌为“成都牌CDK6701”,并登上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成都制造”成为国内批量生产的第一个压缩天然气客车品牌。3年后,成都将公交52路上常年运行的24台车辆全部更换为使用压缩天然气的环保车,成都市民终于坐上了闻不到柴油味的公交车。2018年首届中国新能源公交推广应用颁奖盛典上,成都公交集团获“中国新能源公交企业推广贡献奖”殊荣。

叁 远见

成都交通突破出行概念

加快融入世界网络

时光荏苒,成都的城市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58年还未形成一环路,逐步发展到“两山夹一城”:西达龙门山,东抵龙泉山。城市继而东拓,翻山越岭,演变到如今的“一山连两翼”,正式迎来双城时代。卓越的远见下,这座被大山环抱的平原城市,有了新的格局和开端。

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吴刚看来,成都交通从人力到燃油再到新能源,从无共享时代到目前时空相对有限的半共享时代,未来可能迈入时空相对无限、无人驾驶的超共享时代,交通已成为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绵乐高铁开通时大家都说,早上在绵阳吃米粉,中午在乐山吃钵钵鸡,西成高铁通车后,就变成了中午在西安吃泡馍,晚上回成都吃火锅了。随着成德之间高铁公交化运行,在德阳居住,成都上班也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吴刚认为,成都交通发展至今,已远远超越了本身出行的概念。

2013年3月,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下文简称蓉欧快铁)正式开通,自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出发,成都出口货物通过“蓉欧快铁”到波兰罗兹后,可以在1至3天内通过欧洲铁路或公路网络快速分拨至欧洲任何地方。

2018年,中欧班列(成都)开行1591列,年度开行列数及累计开行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新开通“蓉欧+”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铁路班列,国际班列通达24个海外城市,国内“蓉欧+”互联互通城市达14个。

在吴刚看来,蓉欧快铁的开通,打破了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老路,彻底改变了“蜀道难”的历史,变西部内陆地理劣势为出口欧洲前沿主阵地优势。“它加快了成都和成都人快速融入世界。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成都人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依托中欧班列,成都居民可以便捷地买到世界各国商品,同时也让‘成都造’销往世界,促进成都‘买全球卖全球’。”

“成都的交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不仅要把成都经验、成都特色推广到世界交通体系中,还要让成都交通融入世界交通的发展经验,放在世界交通网络格局下进行规划布局。”吴刚说。

同步播报

近70年四川居民消费价格

累计上涨9.83倍

经济形势或许是普通人最难认清、但又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个词语。过去70年间,想要描述人们置身的经济究竟如何变化,物价变化上,或许能窥得一二。9月3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民生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对过去70年间,四川物价的民生变化进行回顾。

物价运行轨迹,为什么会成为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从上述报告中可以发现,它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与发展密切重合。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之前计划经济时代,价格管制下的市场物价基本稳定,除个别年份外,整体波动不大。1978年之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价格机制的形成由政府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为主,价格成为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期间,随着经济的周期变化,四川物价出现了多次大的波动,随着GDP增速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急剧放大,四川物价也呈现上涨态势。

与1951年比,2018年四川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9.83倍,年均上涨约3.5%。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绝大多数价格放开,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形成,在经历了通胀、通缩的起起落落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呈现出运行平稳、温和上涨的新常态。

历经了70年的物价变化,一次次转折也积累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报告》总结称,稳物价的关键在经济,应把握好经济增长和稳物价的平衡点。如果未来四川GDP增速运行在7%-8%的区间, CPI保持2%-3%的增长,既留有一定余地,也仍是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组合,不失为较好的政策调控目标。

尤其是,要重视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供应。物价大幅波动对经济增长、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因而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物价调控的重要目标,而保供是稳价的关键。此外,还注意把好货币闸门,松紧有度。央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流动性长短期影响因素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实现松紧有度,把好货币总闸门的宏观目标。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新闻推荐

“胖达”知多少 快来充充电 “GoChengdu世界文化小讲堂”与你分享大熊猫的故事

小朋友们与“够胖”互动“大熊猫能吃肉吗?”“饲养员是如何与大熊猫进行沟通的?”如果你是一名“熊猫粉”,你知道它们的答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