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摄摄 杜甫草堂,

梧州日报 2019-09-02 06:32 大字

茅屋前的杜甫石雕像。今日的“花径”,红墙竹影,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绝佳之处。浣花祠一角。

爱诗之人的圣地

麦坤 文/摄

杜甫草堂是许多爱诗之人心中的圣地,自然,也是我心中的圣地。当我的双脚踏在成都的土地上,就像有一股力量牵引着,我走向“诗圣”所在之地。杜甫草堂,因为包含一个重若千斤的名字,而闻名遐迩,却又同时拥有一个清闲简朴的名字,而举重若轻,风轻云淡,自成一股清奇之气。

在杜甫的一生当中,居住在草堂的数年,应该是较之他的其他时日为自在安逸的时光,因而,他在这里写了二百多首诗,诗里的花、雨、月都有着一份静好。如今,原址建造的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华路,比邻宽窄巷子,门外车水马龙,门内游人如织,杜甫当年的那份静好已成日常,其“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亦已在现实中得到呈现。

从北门进入草堂,走过“一览亭”,视野所及,是一座清幽的园林,园内青绿满眼,竹木遍被,又是水映亭影,篱落深深,盛夏的酷热,仿佛被挡在草堂以外。走过一段长长的篱笆小道,由一个低矮的草亭指引,已是到达“茅屋”所在。“茅屋”系仿当年杜甫居所建造,草亭前有杜甫的石雕塑像,手持书卷,眉宇间赫然是诗成《三吏》《三别》时的忧思。塑像后面,以草亭与篱笆围出一个小小院落,与草亭平行的一面,一溜三间草房,中间高、两边低,入内可见到复现的客堂、书房、卧室、厨房等情景,可想象杜甫当年生活的影子。屋内一应器具、包括外层脱落的墙,都是竹子制作,竹塌、竹椅、竹桌、竹书架,墙则以竹编织,抹灰而成。看过觉得既与草堂之名相称,亦与杜甫性情气质相符,两下里都有些萧然之气。

离开“茅屋”,穿过盆景园,浏览内里的木刻诗廊,是名家或名人手书杜甫诗句,均以木质条幅雕刻,装点两道长长回廊,甚是古雅。看过后,便径往“花径”而去。刻意找寻“花径”,自然是因为杜甫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而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的“花径”,据说确是杜甫当年栽植花草的小径。只是今日之“花径”,已经成为分隔“茅屋”与中轴线建筑物的一条围墙间小道,小道两旁红墙竹影,另成一种别致。而我更喜花径中段有一祠堂,曰“浣花祠”,是保护过成都的巾帼英雄浣花夫人的祠堂,据说在杜甫之后,浣花夫人在此处居住过,后人便建造祠堂以纪念。这样一来,花径不仅有过杜甫所见之“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妍丽,更有过浣花夫人所留余香,便名副其实了。

游杜甫草堂,终是绕不过中轴线建筑的。从正门而入,这建筑分别是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大廨是模拟杜甫办公场所而建,柴门则据说是当年杜甫草堂的入门所在,因门扉低矮,杜甫自称“柴门”,便沿用至今。而“诗史堂”与“工部祠”,是杜甫草堂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其中,“诗史堂”因杜甫所写之诗被称为“诗史”而得名,堂的正中有著名雕刻家刘开渠先生所作杜甫半身雕像一座,一派端肃,是对杜甫的致敬。而我个人更喜欢草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塑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把杜甫瘦削漂泊的模样刻画入里,让人过目不忘。诗史堂与两旁的陈列室,除展示杜甫此间所写诗作外,并挂设了许多名人为杜甫题写的楹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朱德同志手书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工部祠则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后部,是中轴线五重建筑主体的最后一重,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多称其为“杜工部”,祠堂便以此命名。祠堂内所供奉泥像,据说为清代建塑,两旁有曾寓居蜀地的诗人黄庭坚与陆游的塑像,一同陪祀,一时觉得文风浩荡,好不畅快!

踯躅于草堂各处,我流连许久的,共有两处。一为花径。因为杜甫一生,漂泊、战乱与不得志,占据了他有生之年太多太多的时间,而在成都的数年,至少,他有种花的闲情,有寻花的雅意,有浊酒可以待客,有茅屋可以栖身,也算是命运为他打开的一个小小缺口,令尊崇他的人们心里有了少许慰藉。另一为“诗圣著千秋”陈列室。因为那里有李白与杜甫相见的造像,比誉为一次文化上伟大会面的重现。人们常常把李、杜相见与老子、孔子相见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两次重要的会面,激发的文化火花光及后世。在他们默然相对的造像面前,我默然凝视,所有由他们释放的诗歌的光华,笼罩我的全身。

脚步离开杜甫草堂,但心,仿佛久久尚未离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字一句,都激荡心怀,久久不息。

新闻推荐

@青蕉拍客!做勤奋的内容创业者 才能抵达受众“嗨点”

@青蕉拍客!马睿成立于2012年的新片场,依托国内最大的影视创作人社区平台,专注于新媒体影视内容的生产,旗下拥有新片场影...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