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毕业生的人间观察特辑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蔓延》
「轮到你了按」
每年夏天,都会有大批摄影毕业生毕业,他们会带着他们的毕业作品出现在国内高校大大小小的毕业展上。4年专业系统的摄影学习结束后,这些毕业生们会用怎样的镜头语言讲述这个世界?“摄影毕业生的人间观察特辑”将为大家带来几组来自国内不同高校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但都反映了社会上的现实问题,表达了摄影师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本期轮到你了将为你带来北京服装学院王慧婧的作品《裂缝》。这组作品通过纪实摄影与拼合自然与城市的元素的手法引起人们对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裂缝》
王慧婧 北京市服装学院
《眺望》
作品《裂缝》的创作是基于对中国当下所存在的社会景观多样性的观察,进而对其背后形成的本质——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城市化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城乡人口的不断迁移,导致了人造空间对自然空间的无限挤压。
运用并置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记录的影像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进行并置,形成视觉上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景观差异的表达,也是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之间环境、经济、思想、文化等差异的表达,打破了影像作为记录的单一作用,用影像关联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视界》
《掩埋》
《彩虹》
《基石》
《毗邻》
与王慧婧的对谈
---------------------
(轮到你了=轮,王慧婧=王)
轮:这些作品是怎么完成的?看上去很超现实,岩石顶上的那一只鸟,楼房后面的巨型西方雕塑。
王:在毕业创作的这半年时间里,我从北京、成都、重庆到川藏线大概拍摄了几千张影像素材,从城市走进自然,因此所拍摄的影像后期主要是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进行并置合成,这种创作方式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用后期技术进行二次创作,所以会有这种非现实的影像效果。
在收集到足够的影像素材后,首先对画面优质的影像进行初步删选后,然后需要思考两张图像之间是否具有强烈的景观差异或一定的思想联系,才能以此来凸显城市化发展引起的社会景观的变化。其次需要思考图像之间是否能够通过线条、块面、色彩、影调等元素进行后期的并置创作。此后再利用后期软件进行制作,最终完成一幅作品。
《眺望》那张作品右半部分的岩石拍摄于色达的天葬区,左半部分的城市拍摄于重庆。画面内的所有元素都是源自实拍素材,将这两张图像进行并置,然后调整画面内建筑和岩石元素的位置,利用其线条连接打造出接近于V字型的块面,在构图上形成一个舒适的视觉效果,这两种不同景观的连接,其实是通过鸟的视野表达它观察到的,城市发展带来的自然景观逐步往人造景观演变。同时画面内一些广告牌元素的保留,以及最终略带朦胧的黑白影像效果的处理,也是我对当下消费景观及环境问题的表达。
《前进》那张作品中的雕塑也是取景于重庆,然后结合川藏线上的建筑。巨型人造雕塑的排版,是我特别的处理,仿佛是雕塑举着旗帜引领人造景观冲向自然景观里。国外雕塑的选取,灵感来源于河北美术学院的“霍格沃茨”,也是对当下社会中大量的“中西结合”行为的疑虑。
将两张来自完全不同拍摄地,不同构图,不同光影效果的图像进行合成,必然会产生一种超现实场景的效果,这种影像风格和效果也是我所需要的一种视觉冲击和一种差异表现方式。
《前进》
轮:操作难点在哪里?举个例子。
王:例如《前进》那张作品,雕塑的平直光影是我在拍摄时用闪光灯打出来的。但后面的楼房和山脉的光影,可以明显看出是来自左上角的太阳自然光。 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就需要对雕塑进行光影的改造, 在明暗关系上将一个平面的雕塑塑造成一个立体的效果。
轮:为什么要叫“裂缝”?好像最初并不是这样的?
王:之所以命名为“裂缝”,是想要表达一种对比和差异,在刚开始的创作中,我的想法是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通过真实的“裂缝”进行并置,明显地表达不同景观之间存在的景象、环境、文化差异。因此拍摄了大量的裂缝素材,然后选取了一些摄影师的作品进行合成尝试。?
当时认为重在表达这种思想就够了,然后在中期汇报中,导师反对我将两个对比画面简单并置在一起,他觉得 应该完美地演绎在一个画面里,表达一种精神层面的“裂缝”的视觉思考 。他认为创作是需要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作品上的,而且需要具有当下当代的特征,结合目前中国现实的景观特色进行创作,才能更具说服力。他要求我实地拍摄中国当下存在的不同社会景观,作出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轮:“表达一种精神层面的“裂缝”的视觉思考”,这个目标完成得怎么样?
王:每张影像之中呈现的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就是我对于两种不同景观之间所存在的“裂缝”的揉合。在尽量保持画面真实的前提下,尽力做到了极致夸张,是我在视觉呈现上的努力。已经做到能力内的极限了,哈哈哈。如果眼界和技术再有提高,可能完成度会更高。
轮:从最初的灵感萌发,到调研收集素材,落地实践,后期制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是在哪里?
王:我认为其中较为重要的步骤之一是关于灵感的一个扩展思考。最初的创作是 对生活中墙体的小裂缝产生的灵感 ,因此一直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摄影语言才能结合“裂缝”进行创作,前期便调研了大量关于“裂缝”这一物理现象的相关定义、形成原因、表现形态、影响发展等资料,以此来进行发散思考。
最后在发散思考到“裂缝”的形态这一层时,考虑到抽象角度的一种“裂缝”:关系的破裂。才有了后续的思路:利用裂缝来表达一种对比和差异,此后又联系到结合社会景观的差异进行进一步实践和创作。因此在最终作品中并没有用真实的“裂缝”元素进行图像并置,而是 将有差异的图像更自然的融合,将“裂缝”暗喻在作品中 。如果没有发散性的拓展思考, 很容易会止步在任何利用“裂缝”进行视觉创作。
轮:景观摄影拍摄的前辈多多少,你比较关注的是哪些人,吸引你的点在哪里?
王:最有影响力的贝歇夫妇(Berned&Hilla Becher ),他们的“类型学”摄影方式,给了我很大的灵感,贝歇夫妇拍摄了世界多地的面临拆毁的旧工业建筑。 以相同的构图和视角,记录了不同地区相同的工业建筑,最后将同类的工业建筑影像并列排布,形成了一个系列作品,可以直观感受到其中的联系和差异,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工业景观。
贝歇夫妇作品
除此之外,1970年代的“新地形学”(New Topographics)摄影展中的多位摄影师的作品也带给了我很多启发,例如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拍摄的西部开发的城市景观影像,约翰戴维斯(John Davies)对于美国后工业时代景观的记录,都开拓了我的拍摄思路。
罗伯特·亚当斯作品
中国艺术家王劲松的摄影作品《百拆图》,将所拍摄的中国各地包含“拆”字的图像并置, 100个相同元素的并置,表达了对于城市发展、拆旧换新的思考 ,这种摄影方式,比单纯的对社会景观进行单张影像记录更吸引我,会启发观者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百拆图》 王劲松
轮:你有过因为技术问题而无法实现画面呈现的经历吗?
王:经常会有一些创作理念最后迫于技术的不成熟而放弃,此前也有过创作因为技术问题达不到很满意的效果,因此在创作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全方面因素做好最后的预想,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个系列最大的技术难度,是要寻求一种虚假中的真实效果。对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度需要用技术来衡量把控,以此达到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轮:看到你说很喜欢旅行,印象比较深的有哪些地方?日常中哪些东西会让你有拍摄探索的欲望?
王:旅游是从初高中时期就有的一种爱好,经常利用寒暑假时间出去放松,也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和自我释放。但那时跑来跑去还是没跑出城市,后来慢慢的经常会 在一些城市有瞬间的迷茫,因为城市的景观总是趋于保持一致的建设步伐。
有时候就会突然恍惚自己身在何处,后来去了青海,大自然的魅力真的是不可抵挡的, 当你路过牛羊,伴着骆驼,爬到了山的顶端,看到了远处连绵的山脉,抬头是湛蓝的天空和一团团的白云,低头是渺小的村落和星星点点的人群 。会有一种洗去身上的浮躁和烦恼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对还未成形的事物会比较感兴趣,例如对正在建设中的或者正在发展中的事物会很好奇,会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预想最后的结果。因此会用影像进行当下的记录,或者用影像进行自己的创作预想。
轮: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摄影?未来会从事摄影工作吗?倾向于哪个方向?
王:我一直认为,摄影不仅仅是对瞬间发生的事物进行及时记录这么简单, 它可能是一场巨大的密谋和策划 ,重要的是你按下快门前所做的准备和思考。这也是摄影对我而言的魅力所在,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通过摄影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
摄影不仅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兴趣,相关的门类很多,无论是纪实摄影、人像摄影、时装摄影、广告摄影或者影视后期方面,大学期间都有涉猎。目前个人对 影视后期 方面也比较感兴趣,因此也结合兴趣选择了相关工作。
采访 / 青木
编辑 / 李睿清
关于摄影师
199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2019年毕业于北京市服装学院,时尚摄影专业
现居北京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注意了!不履行交通行政处罚,将面临严重后果。8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随着成都交...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