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土沟

四川经济日报 2019-08-30 06:24 大字

□ 王升华(成都)

20年前,我写过一篇散文《情深红土沟》,讲述1973年我参军入伍时,全班住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红土沟村,和房东杨大哥一家军民鱼水情深的往事,表达我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文章先后在两家杂志发表,进入新千年后,我忽发奇想,把它挂在网上,想看看有没有巴林左旗红土沟的人关注。

岁月不居,人生匆忙,时间过了好多年,此事也就淡忘了。直到2014年9月18日晚上10点半,我打开QQ时,突然一个叫“一夜知秋”的人请求我加他为好友,附言说“我是红土沟的”,我连忙加上了他,我们聊起来。他先问我“你知道红土沟?”我告诉他我在那里生活了一年,他就说几年前就看过我的散文(是从百度“红土沟”看到的),还复制下来了,没想到今天见(联系)到作者“真人”了。我们聊了一阵红土沟的情况,他说我文章里的房东杨大哥,叫杨显清,现在还在,80多岁了,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儿子长锁也50多岁了,他们家还办过粮食加工厂,杨显清因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排雷时炸瞎了一只眼睛,是个残废军人,每月有养老金,所以日子还过得去。“一夜知秋”告诉我他的真名叫牟春雨,是个90后,在红土沟生活了20年,但和老辈人接触不多,而且,他读书从学校出来后,到山东淄博工作,已经两年没回去了,说不出更多的情况。他还说如过年回去,要把我的散文读给杨显清听。我们又聊了一阵红土沟的地形地貌,因夜已深,就互道了晚安。

之后,我和牟春雨又聊过两次,我把我收藏的杨大哥的一张戎装照和当时我们全班的合照翻拍成电子文档发给牟春雨,让他见到杨大哥时,一并给他看看。2015年春节后,我迫不及待询问牟春雨过年回红土沟没有,不知怎么回事一直没有得到回话,再之后我又主动联系了几次,依然无回音,我也就放下了。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2018年10月31日凌晨,我又上了QQ,忽然看到牟春雨发来一条消息:“杨显清去世了。”“他的老伴还活着!”我心一下黯然了,问他怎么知道的,是回家后知道的吗?他说是打电话给家里人问的,他好几年没回去了。原来这些年,他结了婚,有了儿子,又要上班,忙得不可开交,顾了家顾不了高堂。在难过中我又想,毕竟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杨大哥已进入耄耋之年,随时都会遭遇不测,如我的父亲不也去世几年了吗,愿他在天国安息!年龄小杨大哥十多岁的大嫂,也已是70多岁了,真是岁月迅速如白驹过隙啊!而他们的儿子女儿——长锁和丫片,情况又怎样呢?

牟春雨说,他打电话问了家里老人,回说确实有当兵的曾去红土沟村住过,还说他今年春节可能要回去,我说他如果回去,就拍一些红土沟的照片,尤其是我们当年住过的杨大哥家的房子,还有大嫂、长锁的照片,也把我那篇散文读给他们听,把我传给他的杨大哥的戎装照、我们班的合照给他们看……

牟春雨答应了,还说他也有学习写作的想法。我在鼓励他外也讲了些自己写作的切身体会。之后,我们互相加了微信。

年底时,小牟告知我他春节可能要回去,我便提醒他回去时联系杨大哥的儿子长锁。此后,我就开始了更深切的期待……可是,转眼春节过去好久,直到2019年3月底,我终于联系到小牟,询问他春节回去没有,他回说“没回家”,这让我很有些失望,后来知道,原来他又得了一个女儿,添丁进口,忙成一团,哪有时间回家。而且后来才知,从山东淄博到巴林左旗红土沟,也是路途迢遥,赶火车倒汽车,要花整整两天时间,回一次家也是很不容易的。

时光流逝到2019年7月21日的傍晚,突然我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小牟来的,急忙接听,小牟没有任何客套,直接问“王叔你的微信号是多少”,我告知了他,一会就听他在手机里对别人说“好了,加上了”。我立时明白是什么事了,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连忙打开微信通讯录,点过新朋友“接受”后,屏幕上立刻出现两个字“你好”,我回说“长锁你好,我只有叫你小名了”,他说“王叔你还记得我的名字”!我说“记不起你的大号”,他说他的大号叫“杨照森”。后来才知,小牟是因为要给孩子上户口才回老家的,也才使我和杨照森联系上了。

接下来,我和照森相互交流各自的简单经历和现状,他说他中学毕业后就一直在红土沟当农民,父亲(杨大哥)前年(2017)90岁时去世,母亲(大嫂)今年79岁,还健在,因血糖有点高住了医院,而他今年也在60岁里头了。这一说,我就想起来,当时40多岁的杨大哥,年龄可说是我们的父辈,我们要喊他“叔”的,可他不让,要我们和20多岁的班长一样叫他“大哥”。而他的儿子长锁(杨照森)只比我们小几岁,也就叫我们“叔”。他们家在1980年代初,分地到户时,经历过世面的大哥购买了村集体的加工设备,搞起了加工房,加工小米、玉米、面粉之类,搞了十多年因种种原因停业了。现在,杨照森的四个妹妹和女儿都进了县(旗)城,日子都过得很滋润,就剩他“老哥”和老伴守在老屋了。现在,虽然有病,他还种着十多亩地,经营谷子(小米)和绿豆,并为女儿带外孙子外孙女。我特别提到他的大妹,那个小名“丫片”的杨金莲的情况,照森说她更不错,住在县城,两个儿子一个在民政局一个在邮电局工作,而她也当奶奶了。照森说他的房子早已不是我们那时的土墙房了,1985年就重修了一次,后嫌太小,2000年又重建为150多平方米的全砖瓦结构房,屋顶上安装了扶贫项目租用的太阳能发电板。照森说,“现在农村的日子还算可以吧”!

这让我无比欣慰,当年我在发表的那篇散文里祈愿他们“当能长食米面且常有荤腥”的日子,他们早已过上了,且好很多,我为岁月庆幸并向生活道喜!

当天晚上,我们就互发了一些照片,我将我们班的照片和离开红土沟时杨大哥送我的军官照发给了他。看到父亲的戎装照,照森十分惊喜,说太珍贵了,说现在他父亲的军人照基本没有了,感谢我还保存着;他发给我他两口子的照片和杨大哥在世时和大嫂的合影照及大嫂现在的照片。啊,46年的沧桑变化,已使照片上的人垂垂老矣,都已和当年判若两人了,但我还是从苍老的脸面上依稀觅找到当年的轮廓和音容笑貌,在纵横的皱纹里看到当年的和煦温馨。之后的几天,我又多少次久久地凝视,心里涌着往事的热浪……

那晚,我和照森聊到凌晨。次日,照森又给我发来他住房外观的视频等。其后的日子,我俩一有空就聊,除他的一家,还聊红土沟村里的人、事,以及林东镇(县城)的变化……倾诉不完的话里,伴随着不绝的浓情厚意!

我们还将不断“聊”下去,让我们的友谊绵绵地继续延伸。

真要感谢网络,让我中断几十年的情愫得以接续!

新闻推荐

运危险货物被罚拒不缴款成都一私家车被加罚6万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注意了!不履行交通行政处罚,将面临严重后果。8月29日,记者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获悉,随着成都交...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