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的夜晚来得更“奇妙”

四川日报 2019-08-23 06:02 大字

□吴晓铃

越来越热的博物馆,最近以开放夜场的方式,为观众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据媒体报道,国家博物馆今年7月底推出的首个夜场,峰值一度达到1.6万人;上海博物馆的夜场预约,2000张门票在十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博物馆夜场的风靡,昭示着其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考验着博物馆人的智慧:延时开放的博物馆,要怎样才能更“奇妙”?

博物馆的延时开放,的确给文博爱好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出差人员、旅行者以及普通上班族而言,夜场大大增加了他们见缝插针观展的可能。据在全国率先实施错延时开放的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信息显示,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有很大一部分观众来自异地。然而,博物馆的夜场显然不能只是延时开放这么简单。

最近几年,国内博物馆已经探索出各种“夜游”模式。故宫博物院今年元宵节举办的“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集灯光秀、猜灯谜、游城墙等活动为一体,引起广泛关注;北京自然博物馆面向家庭开放夜宿,让家长带着孩子在恐龙馆搭帐篷,体验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里的神秘场景,活动同样供不应求。先行者的探索,为博物馆开放夜场提供了方向——结合博物馆自身特色举行活动,让观众看到博物馆的另一面。

这个另一面,可以是伴随展览进行的各种文化讲座,让展览变得更丰富立体;也可以是修复文物的对外开放,满足公众对文物修复的好奇。可以邀请观众参加小范围的文物鉴赏,进阶成为文物的“重度粉”;也可以根据不同主题推出互动性强的演出、文创市集等活动。如果说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大馆的夜场开放火爆,还有其作为网红博物馆的因素,那四川博物院今年推出的古琴音乐鉴赏会门票被秒杀、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举行的青城山赏萤火虫受到追捧,则进一步证明往日以陈列文物为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完全可以更多面示人。而博物馆更亲和、更丰富的多面,也将大为拓展对观众的吸引力,消减博物馆“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

打造博物馆更奇妙的夜晚,离不开策划和创意。博物馆不妨与社会相关团队合作,以更市场化的模式对夜间开放模式进行打造。今年七夕,成都永陵博物馆依托外部团队打造了“锦水花间七夕会”,让古风爱好者蜂拥而至,成为馆外团体参与打造博物馆活动的成功案例。

打造博物馆的更多奇妙夜,将重塑公众的文化生活习惯,也将是我国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博物馆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践行。

新闻推荐

空中救援 助20名受困者脱险

“安全了!”8月22日15时20分许,来自成都的受困游客胡路平踏出直升机舱门。连日来,受强降雨影响,96名游客和村民被困于卧龙特...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