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方式升位 百姓生活升级

成都日报 2019-08-12 02:36 大字

1978年建成的成都电信长途电话大楼

2018年,全国首条5G精品环线在成都二环BRT开通,率先实现5G外场试商用

1992年,使用“大哥大”电话成为街头一道时尚靓丽的风景

《成都日报》对成都通讯事业的报道

90年代初电话供不应求,在营业厅外排队申请安装电话的成都市民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供图)

吴亦铮/文 本报资料图片

古时亲友分离,往往有“此去经年、后会难期”的感叹,电话的发明让“天涯若比邻”。回望70年,通讯方式的迅猛变化最能体现一个大时代的变迁。从最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到“大哥大、BP机”的时尚,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5G时代来临……通讯工具一次次换代,体现的是成都人的生活不断升级。成都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在日新月异的通讯技术助推下不断前行。

固话座机 木头盒子里的宝贝

直到1957年,成都人使用的电话基本都是“摇把子”,而且只有单位才有。要打电话,先摇动电话侧面的摇杆接到人工交换台,告知通话对象,由接线员手动将电缆插到对应的接口上接通电话。打长途电话就更曲折了,那时县城以上才有电话局,长途需要接线员一级级人工转接,如果遇到接线员听不懂方言接错线,一通电话转上个把小时也不稀奇。有人调侃,那是一个“通信基本靠吼,打电话还不如走路快”的年代。那时电话局的接线员都是正儿八经的技术人员,大多年轻貌美,声音甜美,还享受着令人羡慕的高工资。那时单位的电话被当作宝贝,为防止员工私下使用又不耽误公事,许多单位的电话机加装一个特制的木头盒子。电话的听筒侧露在外面,有电话来可以随时接听,但拨号盘或按键侧则被锁在盒子中,只有经过领导允许后,才能由专门负责看管电话的师傅打开锁。打电话的人往往会赔着笑,递上一根烟后,才开始打电话。

成都通讯全靠人工交换机的时代在1957年成为历史。成都太平街新建了2500门自动交换机,1957年12月24日《成都日报》头版刊发消息《电讯大楼举行典礼 本市自动电话昨起正式通话》,同时二版刊发《自动电话安装后,市内电话怎样叫号?》的服务性报道。自动电话以4位电话号码起步,24年后的1981年,成都固话号码升级到5位;7年后的1988年升级到6位;5年后的1993年升级到7位;2002年从7位升至8位,《成都日报》的报道《成都电话成功升8》记录下了成都成为西部首座电话号码升8位的省会城市的难忘瞬间。

成都固话号码升位频率提高,折射的是成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放开民用电话,电话的安装数量呈几何式高速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商潮中达到高潮。那时安装私人电话是一件大事,电话初装费高达4000元,装一台电话,抵得上一家全年的积蓄。即便如此,也挡不住普通家庭对电话的渴望,很多人交钱排队等上一年半载也热情不减。等到电话开通,迫不及待给亲朋好友打电话,美滋滋地叮嘱对方记下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尤其是外地疏于走动的亲友,有了电话联络方便多了,逢年过节更少不了电话问候。当然,月底看到高昂的电话费账单还是“肉痛”。那时家里的电话号码也不被视为隐私,许多人喜欢印在名片上,在号码后面打上一个括号,注明“宅电”。

移动通讯 “大哥大”土豪的象征

谁也想不到,随着移动通讯的普及,当年的宝贝座机,如今又从许多家庭消失了。1985年,成都第一家传呼台电信126台在蜀都大厦楼顶立起了发射塔,标志着成都进入寻呼时代。当年人们喜欢把衣服扎起来,露出腰间显眼的传呼机,但到了90年代初,传呼机的“尊贵”地位迅速被“大哥大”取代,“开车桑塔纳,手持大哥大”成为那个时代土豪的“标配”。

说到BP机和“大哥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方大爷的形象。方大爷是我家拐弯抹角的亲戚,虽然年纪只比我父亲大两三岁,但辈分高。他心思活,在“下海”经商潮刚刚开始,就辞掉工作做起了“嗨生意”。“创业”初期,每逢周末饭点,他都准时来我家“上班”蹭饭,最后逼得我家把饭点提前了一个小时。我的童年记忆里定格了这样一个画面:穿着烂洞背心、旧篮球裤衩,靸着人字拖的方大爷总是在巷子口的干杂店等电话,发型永远像他的性格那样张扬和不羁。方大爷的业务很神秘,手里摆弄着一个小巧的机器,滴滴一响他就忙着去打电话。他说这叫BP机,上千块一台,每年的服务费就是几大百。BP显示数字,别人看不懂,只有他对着说明书才能读懂,有点谍战片的意思。记得方大爷还印得有名片,头衔是“环球贸易公司总经理”,上面有电话和BP机号,但电话号码却留的是巷口干杂店的公用电话,还打了个括号手写着:“请周孃孃喊一声”。儿时我对方大爷的敬重,很大程度源自那台神秘的BP机。

后来方大爷突然消失了,周末我家准点开饭,干杂店的公话再不用排队……1995年我小学毕业,回家在巷口见到一个人穿西装打领带、皮鞋擦得锃亮,更显眼的是,他手上拿着一台四分之三板砖大小,带着一根长长天线的机器,说话的声音大得整个巷子都能听见。他看见我,摘掉大墨镜一笑,原来是方大爷!他很提劲地说,手里的家伙叫“大哥大”,可以边走路边打电话,一台“大哥大”要卖两三万元,“一通电话费,就抵得上很多人一天的工资。”

后来我从录像厅的港片里看到“大哥大”真有那么“港”。如果说家有固话是殷实小康之家,“大哥大”则绝对是土豪专属。其实我知道方大爷也心痛电话费,但他必须用“大哥大”维系生意场上的江湖地位,“大哥大”也能帮他找到更多商机,挣更多的钱。后来方大爷在太升南路专门倒腾大哥大和BP机,一台“大哥大”利润就有几千元。初中时他送我一台“汉显BP机”,让我在同学中成了“风云人物”。方大爷的生意风生水起,却在新世纪初一片繁华的太升南路上栽了大跟头。也许是对BP机情结太深,他囤积了一大批带“靓号”的BP机,没想到价格更便宜、功能更齐全、通话信号更好的手机取代“大哥大”流行起来。最后这批BP机全砸在手里,方大爷的创业史差点倒退回到胡同口时代,苦守着店铺的他终于时来运转,后来借着炒IPhone4s又翻了身。但方大爷金盆洗手了,他说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老了再做这行赶不上趟。告别热血打拼的太升南路,如今的方大爷活跃在微信朋友圈,经常晒图点赞。

智能通讯 领跑5G的成都

方大爷的故事,算不上太升路上最传奇的。成都太升南路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手机一条街,在最辉煌时期全长不足千米的太升南路汇聚了2600多个商家,从品牌机到山寨机再到二手机可谓应有尽有,造就了无数的百万富翁。在这条不宽敞的街道,无数成都人拥有了人生的第一部BP机、手机,今天的太升南路虽然风光不再,但是走在这条伴随着无数人青春、创业与成长的道路上,总有无数难忘记忆。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手机进入了智能时代,掌上应用不断拓展领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沟通方式、社交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大数据、物联网、掌上信息平台……每一样功能的拓展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把我们带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也催生出了许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5G时代来临,“智能”将成为未来数年中的关键词,无论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驾驶等,都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每个成都人都感受到通讯换代所带来的生活升级。

成都在每一次通讯网络变革中都充当着领跑者和弄潮儿的角色。2013年12月18日,4G正式在成都商用。《成都日报》见证了成都成为西部第一个迈进4G时代城市的那一刻。在5G时代,成都又取得了多个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开行了全国首条5G公交环线,拥有了全国首个5G地铁站,打造了全国首个顶级5G示范街区太古里,建成了全国首个5G无线家庭宽带示范社区……《成都日报》作为城市记录者,用新闻报道记录了历史变迁。

从摇杆电话到程控数字电话,从BP机到“大哥大”,从手机到智能网络……通讯发展带给成都人的,不仅是方便的生活,还有事业的成功,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讯方式的升位,见证了成都百姓的生活升级。

下期预告:与时俱进,看看成都街头的时尚风景

新闻推荐

国匠首开,蓄势3年首度发声 以国匠精工 与成都共兴

“国匠首开,与成都共兴”品牌发布会现场国匠首开,旨与成都共兴。入一座城市3年,品味一座城市3年,携手一座城市3年……从2...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