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下酒菜

成都日报 2019-08-05 02:40 大字

龙德瑛(锦江区)

小时候,我们家被分成两半:上面的哥哥姐姐们随母亲在成都,我和最小的哥哥随父亲在重庆。

脑海里父亲的身影,总是伴随着重庆夏天白亮亮的阳光,跋涉在那发热发软发黏的柏油路上。父亲每天都要顶着晒得人浑身发烫的烈日,从瓷器口对面的劳动湾走到沙坪坝去上班。下了班以后,顶着仍然发烫的太阳去市场买菜,然后又从沙坪坝走回瓷器口对面的劳动湾家中,为我和哥哥煮饭。

因为回家晚,又是烧的煤,所以晚饭真的是很晚了。劳作一天的父亲,最大的享受就是晚上9时左右的那顿饭——一杯老白干,一碟用干胡豆做成的下酒菜,手持一本竖排的郑板桥文集,看几行,抿一小口酒,吃几粒胡豆。

盐渍胡豆是父亲经久不变的下酒菜,做法是把干胡豆在铁锅里炒得皮子已经裂开的时候,舀一瓢冷水“哧”的一声浇进去,迅速将锅盖盖上,焖煮到水干的时候,放一点盐,就是上好的下酒菜了。

一天,隔壁邻居李嫂嫂送了一些她家娃儿自己下河摸的小鱼给我们。那小鱼真小啊,小得李嫂嫂都不好意思说是送给我们吃的,借口说送给我们家的鸭子吃。我们当然舍不得给鸭子吃了,打整干净了自己吃。

鱼虽然小,但是父亲烹调的过程却一丝不苟,该放的调料姜、葱、蒜、豆瓣、糖、醋,都把它给弄齐,细细地切好,然后才把鱼放进锅里用油炸了,小心地铲到盘子里。鱼炸得黄黄的,酥酥的,躺在盘子里冒着诱人的香味,我们都嚷嚷着就吃这个样子的油炸鱼。父亲说,这只是做鱼的第一道工序,应该按照正规的做法,才不可惜这么好的东西。

我们眼巴巴地盼着父亲赶快把鱼弄出来,父亲却让鱼待在盘子里,转过身不紧不慢地把一个萝卜细细地切了丝,凉拌了,然后又商量着对我们说,是不是再炒个盐胡豆做下酒菜?我们都叫起来了:不,就吃鱼!父亲说,光吃鱼怎么会够呢?再炒个盐胡豆,蒸一碗鸡蛋羹,今天是端阳节啊。

鸡蛋羹蒸好了,盐胡豆也炒好了,父亲开始精心烹调他的鱼啦。我们围着炉子看。父亲先往锅里放进一点油,把豆瓣、花椒炸香了,放进水,然后是姜、白糖、盐,熬出香味来啦,把鱼放进去,加上醋、蒜,盖上盖子焖。终于,锅盖揭开了,鱼要起锅了!父亲先把鱼铲进盘子里,又把锅里的汤加进芡粉调成汁,稠稠的浇在鱼的面上,再撒上绿油油的葱花,哇,那才叫色、香、味俱全耶!

几样菜都摆上了桌子,我和哥哥对香喷喷的鱼动起筷子却拘谨起来,因为我们想让父亲多吃一点。父亲笑了,说:“鱼这些东西,我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你们很少吃,就多吃一点吧。”说着就给我们往碗里挟。我们硬要他吃,他就专挟鱼头吃,还说“鱼头吃了人聪明,记性好”。我们一听,也争着要吃鱼头。父亲说:“小娃儿记性好,吃鱼肉就行了,鱼头都留给我吧。”

于是,我们很快吃光了没有头的鱼,还有蒸蛋和凉拌萝卜丝。剩下半碟盐渍胡豆,父亲一口酒,一粒胡豆,吃得津津有味。第二天,碰着李嫂嫂,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送鱼给我们,孩子们吃得很高兴。”

若干年以后,我们回忆起那顿有鱼的丰盛晚饭,才意识到,那天,父亲的下酒菜仍然是盐渍胡豆。

新闻推荐

指尖科普热引发线下科普热“全民科普知识猜猜猜”访问量破百万次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7月31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日报》联合推出的《小锦问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有奖竞...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