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例首次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成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大胆试 大胆闯 自主改

成都日报 2019-07-29 01:10 大字

铁路运单金融化为从事多式联运的企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作为四川自贸区的主体和核心,成都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近日,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31个“最佳实践案例”,本次入选的“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性强、市场主体反映好、系统集成特点突出。其中成都“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和“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三个案例入选。这也是成都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多以来首次有案例入选“最佳实践案例”。

制度创新作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一直是成都自贸试验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两年多的成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成果如何?自贸试验区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成都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中又发挥着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部门和专家,带你走进正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成都自贸试验区。

A.探个案

“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欧班列(成都)已成为一条国际物流与贸易大通道,如何能在满足企业运输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结算、融资需求,我们正不断尝试探索新规则,其中的重要探索就是铁路运单金融化。”

“过去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我们通过‘铁银通’这样一种探索创新,有利于银行与铁路部门共同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这种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对我们从事多式联运或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具有重大意义,为企业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想象。”

这场对话出现在上周五。近日,“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案例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自贸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该案例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局集团)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领导下和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指导下,依托铁路多式联运通道及运输单证载体,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着手,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逐步探索铁路运单物权化,拓展相关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案例。

“铁银通”有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供应链综合成本,为铁路多式联运客户提供新的物流金融增值服务。为此,记者近日来到相关企业,采访了该案例部分主要参与者。

全国首创铁路运单金融化新规则

中欧班列(成都)开行数量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贸易通道,不仅包含物流,还应包括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成都局集团货运部徐姣告诉记者,现行国际贸易方式主要以海运为主,海运有较为成熟完备的贸易规则体系,海运提单具有物权凭证属性,可以作为融资质押凭证。而传统铁路运单不具备质押融资等功能,随着中欧班列等国际班列开行量越来越多,很多相关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结算融资问题大量显现。“如何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中欧班列等新的国际物流通道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挖掘铁路运单金融属性为突破,开始铁路与金融业跨界合作创新的探索。” 成都局集团货运部负责人魏波表示。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也是在这一年的一场自贸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铁路运单金融化开始“萌芽”并迅速生长结出第一颗果实。

2017年9月12日,一车约50吨重、在西昌经久站装运的钢材抵达成都大弯镇站,通过铁公联运方式,由铁路工作人员顺利交付到客户手中,中国银行以铁路运单(领货凭证联)为议付单据为货主完成信用证结算服务。这就是成都局集团牵头会同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经多次探索研究,联合设计的“信用证‘一单制’交易模式试点规则流程”(“铁银通”)试点首单。

铁路运输包括国内铁路运输和国际铁路联运,国内铁路运输使用铁路运单,国际铁路货物联运使用国际铁路联运运单(以下简称“国联运单”)。随着国际班列开行量不断提升,“铁银通”国际版势在必行。很快,在初步完成国内创新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局集团继续探索国联运单金融化创新试点。2018年12月25日,一列载有包括松木在内的中欧班列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车站发出驶往成都,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首次使用国联运单作为国际信用证约定单据及控货权凭证,并采取人民币结算的中欧班列。

值得一提的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国际铁路联运“一单制”金融结算融资规则试点成果,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企业一周时间获一亿元授信

“‘铁银通’极大地帮助了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样从事多式联运和供应链金融类的企业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四川省多式联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雨翔告诉记者,公司作为国联运单金融化试点进口企业,已在中国银行获得1亿元授信额度。“我们获得1亿元的授信额度只用了一周的时间,非常迅速高效。”李雨翔说。

中国银行成都锦江支行交易银行部主任王思妍表示,通过“铁银通”这样一种探索创新,有利于银行与铁路部门共同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铁路运单金融化及延伸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是跨行业的集成创新探索,将进一步打破交通物流业内部及与金融服务业之间的壁垒,将对缓解企业融资难,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发展和运输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魏波表示,下一步,按照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方案及工作要求,试点单位将在应用场景、商业案例、规则标准等方面继续努力拓展突破,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发挥创新攻坚、先行示范作用。

B.访部门

制度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新一批创新成果正在上报

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国务院发文的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截至今年4月30日共发布了5批。另一种就是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文的“最佳实践案例”,截至目前共发布了3批。“纵向来看,本次成都自贸试验区入选3个‘最佳实践案例’,是挂牌以来首次有案例入选。此外,今年4月底国务院发文的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成都也有2项经验首次入选在全国复制推广。”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理委员会开放协调处副处长罗双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可谓实现了重大突破。

横向来看,罗双发表示,今年4月底成都“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和“公证最多跑一次”2项试点经验入选了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这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是走在前列的。而在本月刚公布的“最佳实践案例”成都入选3项,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这反映出成都作为内陆自贸试验区在勇于改革和勇于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什么样的案例才能入选?罗双发告诉记者,入选案例一般要满足首创性、可复制推广性、实施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性和系统集成性等几个条件。其中系统集成性尤其重要。“之前没能入选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改革的碎片化、小切口,而今年我们入选的案例就呈现着重依赖联合创新的特点,初步体现了系统集成性和跨部门跨区域的特征。”罗双发举例,比如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银铁通”案例等,就需要海关、铁路、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联合共同进行创新。“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就越大,越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也越来越强调改革的系统集成性和跨部门跨区域性。”罗双发说。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自由贸易主要包括货物、资金、人员往来便利等,其中货物贸易是相对容易突破并且大有可为的,而金融领域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罗双发介绍,当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387个改革实践案例,当前又选出了20个案例进行新一批创新成果上报,案例集中在通关便利化、行政审批改革和金融等领域。“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步伐也越来越快,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承担着中央赋予的改革任务。我们也有信心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找准定位,积极争取开展差异化试验,高标准完成改革试验任务。”罗双发说。

C.问专家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军伟: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制度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三个案例入选“最佳实践案例”,说明成都自贸试验区由自贸试验试点的“追随者”或“借鉴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或“创新者”。对于此次的案例入选,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军伟如是认为。他指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之一,设立之初主要借鉴第一、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相关经验为主,是“追随者”。随着成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自贸试验区成为成都名副其实的开放发展的“龙头”和相关制度集成创新的“主平台”,也领跑着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自贸区高质量发展。

“我认为,成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总体来说在‘量’和‘质’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近一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最为明显。”刘军伟说,当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387个改革实践案例。而最近3个案例入选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更说明了在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上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在入选的案例中,“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让刘军伟印象深刻。“这个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更多的外资高技术企业进入提供保障。”

刘军伟同时也提出,虽然成都自贸试验区在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中处于领跑位置,但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有许多需要成都自贸试验区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他也指出了成都自贸试验区自己的特点:成都自贸试验区是植根于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之中的,是依托于“空港”和“铁路港”进行创新发展的,因此成都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制度创新更多呈现出服务于空港及国际铁路港开放、服务于城市营商环境的营造与提升、服务于“一带一路”西向南向开放等特点。

当前成都正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刘军伟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案例就在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就是为投资贸易便利化提供基础和环境的,通过相关制度的首创和试点,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引领和示范带动更大区域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具体如何引领带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刘军伟表示,以成都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推动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进一步推动市场准入便利化,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明确“证照分离”改革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一窗通办”等改革举措,压缩开办企业审批时间。二是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高效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外资备案全面实行网上通办;探索重大外商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委托代办制度。三是进一步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集中查验通关、政府购买口岸服务等创新举措。四是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提高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融合水平,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

D.观“全景”

我国自贸试验区设立近6年来

复制推广202项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自贸试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商务部在今年7月23日召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情况及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专题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自贸试验区设立近6年来,以国务院发函等方式集中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共5批、合计106项;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总结印发供各地借鉴的“最佳实践案例”共3批、合计43个;各部门自行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53项。累计来看,自贸试验区形成的202项制度创新成果得以复制推广。

从试点经验产生的领域、类型和效果看,投资便利化涉及81项,贸易便利化64项,金融开放创新23项,事中事后监管34项。这其中,既有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基础性的制度变革,也有“海关通关一体化”监管模式等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还有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四个一”等全流程的制度优化。

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设立之后,第二批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试验区于2015年设立,第三批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于2017年设立,去年海南全岛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现已形成“1+3+7+1”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我国还将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据悉,当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扩容工作。

入选案例一览

1.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

“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对案件类型和要素进行抽象和模板化归纳,形成“两表指导、审助分流、集中审理、判决简化”为特点的要素式案件审理流程创新;“集约化管理、专业化分工”为特点的集约化案件管理机制创新;“标准化操作”为特点的案件质量控制创新。

2.“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着手,利用铁路运输单据的唯一可控性,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逐步实现铁路运单金融化。

3.“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针对区内外向型中小微企业推出“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建立自贸试验区内针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外向型中小微企业扩大进出口,降低企业的融资和结算成本。

记者手记

步履铿锵 开放创新一直在路上

“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写在商务部官方网站自贸试验区专栏最显眼位置的一句话。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新的改革开放试验田,无疑肩负着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重任。

自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主体和核心,开启了深耕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使命。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成员之一,成都自贸试验区地处内陆,不沿边不沿江不靠海,如何开放?采访中,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管理委员会开放协调处副处长罗双发说,开放需要载体,要找准定位。成都要紧抓“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一市两场”等机遇,向西向南开放。

不仅要开放,还要创新。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从201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近6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罗双发说,深化改革就需要啃硬骨头,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而这并不容易。成都局集团货运部负责人魏波说,“铁银通”案例探索前后就用了几年,而这也才走出“第一步”。他说,要真正实现改革想要达到的目标,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

一项改革从最初启动到显现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压力不小,但重任在肩,动力更足。“我们有信心完成各项试验任务。”这是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不约而同表达的态度。

他们有理由有信心。当前,我国正以务实举措打开对外开放全新局面,自贸试验区建设已形成“1+3+7+1”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成都当前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正把握新时代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同时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步履铿锵,开放创新,成都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温珙竹 本报摄影部供图

新闻推荐

微更新微改造 彰显城市魅力 “两拆一增”覆盖锦江公园、天府锦城等六大重要片区

百花潭公园旁的芳邻路,公园内绿地与道路绿化实现有机结合。建成61年的锦江宾馆,围墙打开后,苏式建筑、街景、绿地融为一幅自...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