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售楼宣传“坑”太多
消费质量报社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质量热点事件。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实习生王钰
相关搜索
截至7月25日17:00,搜索关键词“花式售楼”,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208万个,找到相关资讯约6.38万篇;新浪微博找到相关结果0.8万个;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293篇。
舆情回顾
每平方米近10万元的“千万豪宅”,卧室、卫生间竟是违建;所谓“豪宅”,墙面竟未填实……“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开发商通过虚假宣传、不实承诺等花样忽悠购房者,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极大损害。调查发现,虽然各地一直在严查房地产市场各种销售乱象,但忽悠消费者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且花样百出。
近期,多地加大对开发商销售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成都市住建局也采取了相关举措,对进行虚假宣传的开发商和中介机构给予扣减信用分,暂时关闭网上签约权限,纳入行业黑名单,暂停办理住建系统相关业务等处罚。
舆情背景
号称赠送面积,其实是“偷面积”的违建。据上海市普陀区“中骏天誉”的多位业主反映,开发商在售楼时,将赠送面积作为卖点,交付后却发现,这些赠送面积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违法建筑,无法办理产权证。
私下承诺配套“名校学位”,实现不了变普通学校。重庆市民林女士在渝北区一楼盘购入一套新房,销售人员称,业主子女可以就读巴蜀小学和重庆八中两所名校。为了让业主放心,开发商还将双名校学位指标写入购房合同。但一年后,开发商广告中的“名校”字样被悄然撤下,承诺的“双名校”变成了另外两所普通中小学。林女士说,当初买房就是冲着名校学区来的,一套房子要比周边贵上二三十万元,“现在竹篮打水一场空”。
号称“豪宅”,房屋质量却堪比“豆腐渣”。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瑞虹新城悦庭”号称是“国际级巨擘规划”的“艺术豪宅”,销售单价高达每平方米十余万元。然而,13号楼一位业主在交付后却发现,主卧不隔音,敲开墙面后看到墙内并未填实。开发商瑞安房地产承认,“施工环节不完善,存在质量问题”,正在与业主商讨赔偿方案。
各界声音
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各地政府应针对开发商各种失信行为出台措施,对于失信开发商及其相关人员在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行业和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融资信贷、个人消费等多方面进行惩戒,发挥“失信黑名单”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做到一朝失信、处处受限。
广东济方律师事务所杨晓栋律师:如果购房者能够针对开发商关于“名校”的宣传表述进行举证,并且能够提供销售人员明示、暗示“配套学校为某某学校”的相关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
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松:楼盘销售员在售楼过程中,往往口头夸大承诺,如附近有在建小学、商业配套等,但此类承诺并不会写入购房合同。按照司法解释,宣传单页、海报具有和购房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
网友声音
@CPU923:接到过不止一次电话推销,地铁口收到过楼盘传单,心动过。但幸亏,为预防这种虚假宣传所以没考虑。
@九哥看城:接售楼电话乌拉乌拉一直说,不听你说,你想打断也打不断。
@万年圾业:法治社会,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舆情分析
楼市严控下,房价是稳住了,但买房却依然不易。限购之下,源源不断的买房需求仍在喷涌,供不应求并未缓解;另一方面,严苛的限价政策虽压住了房价上涨势头,但客观上也让“低价效益”吸引了更多“搭车”需求,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买房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大部分人为了买到一套合心合意的房子,会辗转各个楼盘,或是通过销售人员介绍,或是通过广告宣传来了解楼盘,决定是否购买。开发商正是利用了购房者这种心理,将楼盘吹得天花乱坠,通过种种承诺诱使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但又拒绝把这些承诺写入购房合同。
正如上述市民遇到的情况,不少购房者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买房时,在售楼处沙盘或者宣传单上看到,小区位于绝佳地段、交通方便,有湖、有水、有花园,有齐全的配套,名校分校即将建设,公园就在小区旁,精装修房建材全部采用国际品牌。等收了房,这一切都大打折扣,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令购房者大呼上当。购房者再回头找开发商,却往往被开发商以“售楼人员个人口头承诺,与公司无关”“以购房合同为准”等理由推拒。
对于购房者而言,在挑选房屋时,无论是开发商的宣传广告,还是售楼人员的口头承诺,都需要自己的仔细辨别和理性审视,并要求开发商把宣传的承诺写入合同约定条款。应该留意收集与购房有关的宣传册、视频、样板房照片以及小区的规划图,以便在日后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的证据。
对于开发商来说,依托各种媒介宣传自己的产品无可厚非。但如果夸大其词,无中生有,诱导、欺骗购房者,显然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款。宣传广告实事求是,不仅保障购房者的权益,也是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的需要。
而作为管理部门,则应该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开发商在卖房过程中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有效遏制。同时,应当加强日常监管,严格审核广告内容;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群众能够及时反馈关于虚假宣传的信息,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新闻推荐
7月24日早上,华西第二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德渊早起打开手机,准备再在朋友圈转发一次筹款链接,却惊喜地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