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投资人到拆下水管,80后刘宗奇走上第三次创业路“粉碎”厨余垃圾 会是创业风口吗
从做投资人到拆下水管,80后刘宗奇走上第三次创业路 刘宗奇。
80后创业者刘宗奇。
采访刘宗奇结束后,他发来一张显示一周平均睡眠只有3小时的数据图,接着他说:“你可以用拼命来形容我了。”
络腮胡子,着装随意而休闲,这个在成都的海南青年,已经创业过两次。
2018年8月再次创业,他瞄上了厨余垃圾,有人却称他是傻子。面对质疑,刘宗奇相信只要傻傻的坚持,就会有转机。
本期成都创客,我们聚焦魔法超人垃圾处理器创始人刘宗奇,听他聊聊创业背后的故事。
被学生创业团队打动 决定啃环保行业“硬骨头”
2015年,26岁的刘宗奇开始做体育社交项目。因与合伙人产生分歧,2017年从项目退出之后便开始进入到投资领域。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觉得这不是他最想要的人生方向。
直到去年8月,事情发生了转机。
当时,刘宗奇担任Startup Weekend创业大赛评委,一个来自清华大学的团队想做关于校园垃圾分类的小程序。作为投资人的他当场diss(诋毁的意思)了这个创业团队:“项目不靠谱啊,回报率不高,市场前景又在哪儿?”
没想到的是,当场有人反问他:“如果不这样做,我们要怎样才能让拾荒者生活得更体面一点?”
这句话温柔中带刺,一下打动了刘宗奇:“我总是看如何盈利,却忽略了创业初衷。”
回家后,他一直在想,做“垃圾分类”能不能也成为自己的一份事业?
于是,刘宗奇开始进入环保行业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常常蹲在街头几个小时,看工人怎么分类垃圾。同时他也感到疑问,这么多人做再生资源的回收,为什么厨余垃圾鲜有创业者愿意去做?
后来他发现,再生资源回收是一个低附加值、高运营成本的行业,门槛比较低,而厨余垃圾却又脏又难赚钱,创业者都避而远之。
“厨余垃圾是生活中占比最大、污染最严重、政府最头疼、处理成本最高的一类垃圾。”刘宗奇说,越难的事情意味着解决的价值更大,于是他产生了啃下厨余垃圾“这块硬骨头”的想法。
有人称他是傻子 他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转机
厨余垃圾处理器一般安装在水槽下方,将垃圾研磨顺水冲走,实现从源头上减量。这类产品在北美国家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但在中国是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到2%。
看到这片蓝海,刘宗奇再次创业做厨余垃圾处理器。经过6个月的研发,12次设计的改版,产品终于上线。
早期为了发现问题,他和团队会亲自上门安装,“有些房子比较老,刚拧出来的下水管会发出恶臭,有几次差点吐出来。原来我做互联网和投资相关的工作,现在去拆下水管,一 开始真的适应不了,但是不这么做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
于是,刘宗奇白天去安装、找问题,晚上和团队总结经验,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即便如此,那个时候冷门的环保行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垃圾处理器会有人买吗?真的会一劳永逸的解决湿垃圾?”甚至还有朋友对他说“你是不是傻”!
面对质疑,刘宗奇却相信只要傻傻的坚持,就会有转机。
今年7月,垃圾分类新政来了,垃圾处理器在上海一夜之间成为了“爆款”,这让刘宗奇看到了新的希望,“新政的实施意味着我们推广的成本变低,但同时激烈的竞争随之而来,这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朱珠
征集令
成都创客,欢迎来战!
在成都这座城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九死一生”中,体味活下去的痛苦和快乐。他们就是成都创客,Chengdu Maker。
聚焦创客群体,用镜头讲述他们的故事,封面新闻推出《成都创客》系列短视频。我们关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看他们如何用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创新之路上摸索前行;我们关注“高龄”下海的中年人,倾听他们在身份转换、归零再出发中的焦虑与收获;我们关注土生土长的本土创客,欣赏每一朵从天府之国的沃土中开出的创业之花;我们关注漂洋过海落地蓉城的海归派,寻找在文化碰撞中迸发出的梦想火花。
如果你是一名创客,如果你身边就有创客,也欢迎与我们分享你们的精彩故事。扫描二维码进入报名通道,分享你的故事。
新闻推荐
《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全媒体直播活动将于2019年7月底走进成华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增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